自小伤孤露。对茕茕、窗沉黯碧,三雏一母。
儿未成名亲已逝,怅望春晖易暮。
尝不尽、生前劳苦。
更痛松楸犹未植,问麦舟、高谊何人助。
孤子恨,那堪数。春明凄绝招魂路。
记穷嫠、麻衣如雪,同归故土。
甑釜生尘风破壁,弱线支离门户。
谁想到、鸟能返哺。
此日山房灯影在,怅传经、人杳无由睹。
头已白,空孺慕。
自小伤孤露。对茕茕、窗沉黯碧,三雏一母。
儿未成名亲已逝,怅望春晖易暮。
尝不尽、生前劳苦。
更痛松楸犹未植,问麦舟、高谊何人助。
孤子恨,那堪数。春明凄绝招魂路。
记穷嫠、麻衣如雪,同归故土。
甑釜生尘风破壁,弱线支离门户。
谁想到、鸟能返哺。
此日山房灯影在,怅传经、人杳无由睹。
头已白,空孺慕。
这首《金缕曲》以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孤子在失去亲人后的哀伤与怀念。开篇“自小伤孤露”,直接点出主题,一个从小失去双亲的孩子,面对着孤零零的世界,心中充满了悲凉。接下来的“对茕茕、窗沉黯碧,三雏一母”,通过环境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凄清、压抑的氛围,孩子与母亲相依为命,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残酷。
“儿未成名亲已逝,怅望春晖易暮”两句,将孩子的成长与母亲的离世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母亲早逝的深深遗憾和对未能让母亲看到自己成功的无奈。接着,“尝不尽、生前劳苦”一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孩子对母亲生前辛劳付出的感激与怀念。
“更痛松楸犹未植,问麦舟、高谊何人助”中,“松楸”是墓地的象征,暗示母亲的坟墓尚未完成,而“麦舟”则可能暗指某种帮助或援助,表达了孩子在母亲去世后,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助与寻求帮助的愿望。
“孤子恨,那堪数”将情感推向高潮,强调了失去母亲的痛苦难以言表,即便是数不尽的悲伤也无法完全表达内心的哀痛。
“春明凄绝招魂路”一句,以春天的明丽反衬出内心的凄凉,仿佛在呼唤母亲的灵魂归来,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记穷嫠、麻衣如雪,同归故土”回忆起母亲生前的艰辛与共同生活的场景,以及最终一同回归故土的宿愿,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甑釜生尘风破壁,弱线支离门户”描绘了家境的贫困与生活的艰难,母亲去世后,家中的一切都显得更加破败不堪,体现了孩子在失去母亲后的孤独与无助。
“谁想到、鸟能返哺”引用鸟类反哺的故事,比喻孩子希望像小鸟一样,能够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但现实却是如此残酷,这种愿望无法实现。
“此日山房灯影在,怅传经、人杳无由睹”描述了现在山房中只剩下孤零零的灯光,失去了母亲的指导与陪伴,孩子只能独自面对未来的路,充满了对母亲教导的怀念与无法再得的遗憾。
“头已白,空孺慕”结尾处,孩子已经老去,但对母亲的怀念与敬仰之情依然如初,表达了对母亲永恒的追思与敬仰。
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失去母亲的孤子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对亲情、孝道的深刻探讨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