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巢凤不至,竭泽龙不游。
贤者有所归,得非龙凤俦。
周公下白屋,圣德被九州。
赵禹谢宾客,汉朝以为优。
浇淳不相袭,用舍何其缪。
苟循一身利,不为万姓谋。
哀彼杖杜诗,死生遗道周。
毁巢凤不至,竭泽龙不游。
贤者有所归,得非龙凤俦。
周公下白屋,圣德被九州。
赵禹谢宾客,汉朝以为优。
浇淳不相袭,用舍何其缪。
苟循一身利,不为万姓谋。
哀彼杖杜诗,死生遗道周。
这首诗通过对比龙凤与贤者的形象,以及历史上的周公和赵禹的例子,表达了对道德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毁巢凤不至,竭泽龙不游”,以凤与龙象征贤能之士,比喻在社会动荡或道德沦丧的环境中,真正的贤者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施展才能的机会。接着,诗人引用周公下白屋、圣德被九州的故事,以及赵禹谢宾客、汉朝以为优的例子,强调了贤者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对道德风尚的积极影响。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评,指出某些人只顾个人利益,忽视了对广大民众的福祉,这种行为与真正的贤者之道背道而驰。最后,诗人哀叹那些坚守正道的人,在生与死之间,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表达了对道德坚守者的敬仰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隐喻,探讨了道德与权力、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如何保持道德操守和追求公正的社会理想。
魏主矜蛾眉,美人美于玉。
高台无昼夜,歌舞竟未足。
盛色如转圜,夕阳落深谷。
仍令身殁后,尚足平生欲。
红粉横泪痕,调弦空向屋。
举头君不在,唯见西陵木。
玉辇岂再来,娇鬟为谁绿。
那堪秋风里,更舞阳春曲。
曲终情不胜,阑干向西哭。
台边生野草,来去罥罗縠。
况复陵寝间,双双见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