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怪古人愚,临流偏洗耳。
耳中本清虚,更无物可洗。
谁为扬天籁,自入清虚里。
此时冷冷意,片片随流水。
曲罢两无言,林间竹风起。
尝怪古人愚,临流偏洗耳。
耳中本清虚,更无物可洗。
谁为扬天籁,自入清虚里。
此时冷冷意,片片随流水。
曲罢两无言,林间竹风起。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听客弹琴时的场景与诗人内心的感受。
“尝怪古人愚,临流偏洗耳。”开篇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古人行为的不解,他们为何在水边洗耳?这句看似疑惑,实则引出下文对聆听之美的探索。
“耳中本清虚,更无物可洗。”诗人进一步阐述,耳朵本身是清净空灵的,无需外物清洗,暗示了真正的聆听是一种内在的感知,而非外界事物所能给予的。
“谁为扬天籁,自入清虚里。”这里提到的“天籁”指的是自然界的美妙声音,诗人仿佛在说,真正的音乐之声,是自然赋予的,人们只需沉浸其中,就能感受到它的纯净与美好。
“此时冷冷意,片片随流水。”描述了音乐结束后的宁静,如同流水般清澈,让人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仿佛所有的思绪都随着水流远去。
“曲罢两无言,林间竹风起。”最后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周围环境的反应——林间的竹叶随风轻轻摇曳,似乎在回应刚才的音乐,整个场景充满了和谐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听琴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感受的深刻表达,展现了音乐之美与心灵之静的和谐统一,让人在阅读中仿佛能亲身体验那份宁静与美好。
湘水浟浟几千里,慈帏五夜怜游子。
楚天南望白云低,归心万点随流水。
买舟明发潞河程,三月东风春草荣。
停桡旅泊堪乘兴,酒债诗情著处生。
行舟几遍看圆月,渐觉江南远江北。
泼眼榴花岸欲然,计程应是家山侧。
高堂晓占乌鹊喜,勿讶佳儿拜庭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