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地烟霞辟,西天法界开。
谁知偕计日,得及谒师来。
发藏探灵秘,观空上玉台。
所怜明发路,愿借渡江杯。
宝地烟霞辟,西天法界开。
谁知偕计日,得及谒师来。
发藏探灵秘,观空上玉台。
所怜明发路,愿借渡江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前往南华寺拜见高僧的旅程与心境。首句“宝地烟霞辟,西天法界开”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宗教氛围作为背景,暗示了南华寺所在之地的神圣与超凡脱俗。接着,“谁知偕计日,得及谒师来”表达了诗人对这次会面的珍惜与意外之喜,似乎在忙碌的日程中偶然获得了与高僧交流的机会。
“发藏探灵秘,观空上玉台”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探索与追求,他不仅在物质层面寻找知识与智慧,更在精神层面追求心灵的净化与提升,通过观察空无,达到心灵的升华,仿佛登上了象征着智慧与纯净的玉台。
最后,“所怜明发路,愿借渡江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与期待,担心即将到来的离别,同时表达了希望再次相聚的愿望,如同借用渡江的酒杯,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与对友谊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生动的场景营造,展现了诗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友情的珍重,充满了哲思与人文关怀。
胶庠推博洽,州县著廉平。
人物万夫特,山川千古英。
虬髯横意气,猿臂郁功名。
一掬同年泪,西风浩荡情。
日高裹饭看何山,山缺东南水绕关。
松桧不摇风自度,读书声在白云间。
杨君解墨绶,去作国子师。
邑人十万户,遮道婴儿啼。
曩岁天旱苦,赤地无馀遗。
饥殍千百辈,上山争采薇。
采薇有时尽,讵能救长饥。
慨然顾自任,舍我将告谁。
昧爽出厅事,日暮忘旋归。
大家贮陈粟,出粜不敢迟。
偷儿纷狗鼠,锄治如平时。
一意摩手抚,如子得母慈。
明年麰麦登,比屋无流移。
史牒载循吏,于今亲见之。
我亦受一廛,惜哉轻语离。
桥山未迄役,酌饯疏酒卮。
聊述路人颂,持作送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