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可齑粳可炊,绝胜远访碧溪祠。
渠能去伴舒为诰,时有来听鼎说诗。
江夏奇童今属子,金华仙伯更传谁。
锦囊倒赠贫家了,不管旁观笑橐垂。
莱菔可齑粳可炊,绝胜远访碧溪祠。
渠能去伴舒为诰,时有来听鼎说诗。
江夏奇童今属子,金华仙伯更传谁。
锦囊倒赠贫家了,不管旁观笑橐垂。
这首诗通过对莱菔(一种蔬菜)和粳(米)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自给自足的理想。开篇两句“莱菔可齑粳可炊,绝胜远访碧溪祠”,描绘了一种简单而充实的农家生活,这种生活比起到远处的名山大川去寻求更为满足。
接着,“渠能去伴舒为诰,时有来听鼎说诗”两句,则表明诗人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跟随某位学者(舒)学习礼仪知识,同时也期望他们能够聆听到高水平的文学和诗歌,这里的“鼎”可能是指古代用作烹饪器具的同时也是用于乐器的鼎,象征着文化教育的传承。
第三句“江夏奇童今属子,金华仙伯更传谁”,则是对后代的期望。诗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古代圣贤的智慧和品德,而“金华仙伯”可能指的是某位道家高僧或仙人,这里表达了对子孙未来能否找到真正的知识与精神导师的关切。
最后两句,“锦囊倒赠贫家了,不管旁观笑橐垂”,则描绘了一种慷慨解囊、不图回报的情操。诗人将自己珍贵的物品(锦囊)无条件地送给贫穷之家,完全不在乎周围人的嘲笑和不理解,这里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对社会底层的关怀。
整首诗通过田园生活、文化教育、子孙满堂以及慈善行为等主题,展示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反映出诗人对于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