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扉客至捕鱼还,花底茅堂竹半间。
蓑笠自宜蚕月雨,妻孥何愧鹿门山。
啼鸠每笑营巢拙,学圃应知抱瓮閒。
不是故人时问讯,荒苔经岁断松关。
柴扉客至捕鱼还,花底茅堂竹半间。
蓑笠自宜蚕月雨,妻孥何愧鹿门山。
啼鸠每笑营巢拙,学圃应知抱瓮閒。
不是故人时问讯,荒苔经岁断松关。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贲湖畔的生活情景,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宁静与淡泊。首句“柴扉客至捕鱼还”展现了一幅隐士归家的画面,他以捕鱼为生,生活简单而自在。接着“花底茅堂竹半间”描绘了居住环境的简朴与自然之美,竹子与茅屋相映成趣,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蓑笠自宜蚕月雨”一句,通过蓑衣和斗笠在春雨中的使用,暗示了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节律的顺应。“妻孥何愧鹿门山”,则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和儿女的自豪之情,他们如同隐居在鹿门山的高士一般,不为世俗所累,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啼鸠每笑营巢拙,学圃应知抱瓮閒”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啼叫的鸠鸟似乎在嘲笑那些忙碌于营巢的鸟儿,而诗人自己则像一位园丁,懂得享受劳作后的闲适。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也流露出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满足。
最后,“不是故人时问讯,荒苔经岁断松关”表达了诗人与外界的疏离感,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偶尔来访,而他则习惯于与自然为伴,享受着孤独与宁静带来的内心平和。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