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未相役,吾心终不闲。
佳卉听凋悴,何事除茅菅?
出门慨东望,苍林郁如烟。
下有人民居,近已废为阡。
窭士还无家,壮志胡弗捐?
所契难远求,忍辱务其全。
万物未相役,吾心终不闲。
佳卉听凋悴,何事除茅菅?
出门慨东望,苍林郁如烟。
下有人民居,近已废为阡。
窭士还无家,壮志胡弗捐?
所契难远求,忍辱务其全。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燮创作的《托感十二章》中的第四章。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忧虑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万物未相役,吾心终不闲”开篇即揭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对世间万物的关怀。接着,“佳卉听凋悴,何事除茅菅?”通过自然界的凋零景象,暗喻社会的衰败与人心的疲惫,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
“出门慨东望,苍林郁如烟。”诗人走出门来,向东眺望,只见一片苍茫的树林如同浓烟笼罩,象征着社会的混乱与迷茫。而“下有人民居,近已废为阡。”则描绘出百姓生活的困苦与社会秩序的崩溃。
“窭士还无家,壮志胡弗捐?”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底层人士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绝望。这里“窭士”指的是贫穷的读书人,他们虽有壮志却难以实现,生活无着。
最后,“所契难远求,忍辱务其全。”诗人认为,真正的理解和追求往往难以达到,但即便如此,也要忍受屈辱,努力保持完整的人格与尊严。这既是对个人品格的坚守,也是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云鬓风鬟,看小姑、亭亭幽独。
恰似十洲缥缈,蓬莱遥瞩。
千尺飞来烟雨碧,一篙撑起春波绿。
渐轻舟、泊向大江心,山浮玉。绝壁耸,孤峰矗。
淮水右,江南曲。叹海门雄镇,瓣香长祝。
却忆彭郎曾夺取,含情不语蛾眉蹙。
正春风、三月我来游,浣尘俗。
新词为报杖乡时,儒雅风流信有之。
松柏后凋留劲节,梅花初放见清姿。
且凭岁月增诗卷,莫感沧桑到酒卮。
料识辋川风景好,称觞我愧阻天涯。
林下优游却羡君,当年逸少况能文。
青箱世业高门在,白发穷经一席分。
野鹤閒云原自适,凤毛麟趾更空群。
眼前莫叹韶光老,应有中书总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