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此地有琴台,谁遣知音问棹来。
流水两潮明月上,相思连夜木兰开。
登高作客怀黄浦,荒径为君扫绿苔。
世事不论须共醉,茆堂花底送春回。
伯牙此地有琴台,谁遣知音问棹来。
流水两潮明月上,相思连夜木兰开。
登高作客怀黄浦,荒径为君扫绿苔。
世事不论须共醉,茆堂花底送春回。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彭孙贻所作的《詔古晋望秦驻见怀之作(其二)》。诗中充满了对友情的深切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联“伯牙此地有琴台,谁遣知音问棹来”,以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起笔,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难遇的感慨。琴台象征着友谊的见证,而“谁遣知音问棹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颔联“流水两潮明月上,相思连夜木兰开”,运用自然景象来寄托情感。流水、明月、木兰花等意象,既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相思之情如同花开般热烈。
颈联“登高作客怀黄浦,荒径为君扫绿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登高远望,怀想黄浦江畔的景象,而为友人清扫荒径上的绿苔,则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期待。
尾联“世事不论须共醉,茆堂花底送春回”,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共同享受生活的美好,无论是世事变迁还是春去秋来,都能在简单质朴的生活中找到快乐与满足。茆堂即茅屋,花底则是花丛之下,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生活场景的展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