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负郭阪田多,田舍风光草树和。
孤鸟立残牛背雨,小鱼吹散鸭头波。
买山恐被高僧笑,击壤闲听老父歌。
犹幸代耕馀薄禄,门无胥吏夜催科。
江村负郭阪田多,田舍风光草树和。
孤鸟立残牛背雨,小鱼吹散鸭头波。
买山恐被高僧笑,击壤闲听老父歌。
犹幸代耕馀薄禄,门无胥吏夜催科。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乡村的宁静生活与自然风光。首句“江村负郭阪田多”,点明了地点——靠近城郊的江边村落,拥有众多的斜坡田地,为整幅画面奠定了自然与生活的基调。接着,“田舍风光草树和”一句,以“和”字形容田野与树木的和谐共生,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宁静祥和的画面。
“孤鸟立残牛背雨,小鱼吹散鸭头波”两句,通过动态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感。孤鸟在雨中独立,牛背上残留着雨水,小鱼在水中游动,鸭子在水面悠闲地划水,这些生动的场景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活力,也暗示了乡村生活的闲适与宁静。
“买山恐被高僧笑,击壤闲听老父歌”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人担心如果买山隐居,可能会被高僧笑话,但仍然愿意在闲暇时倾听老者的歌声,这反映了他对简单、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最后,“犹幸代耕馀薄禄,门无胥吏夜催科”两句,点出了诗人的身份与处境。作为代耕者,他依靠微薄的俸禄维持生计,庆幸的是,他的门前没有官府的胥吏在夜晚催促赋税,这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简朴生活的满足与欣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江村风光、自然景象以及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末时期江南乡村的宁静生活与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地下相安否。一年来、瑶宫乐句,吟成几首。
倘入修文颜夏伍,只有君家齿幼。
慎莫倚、才情使酒。
再问先期贤德曜,望乡台、应望重携手。
曾否与,欢逢久。心香爇向深宵透。
愿随君、飞神点鬼,甚时才勾。
血拇凿牙何足畏,此辈人间多有。
侬已是、几番亲受。
知我惟君君又去,料赋成鹦鹉身难救。
空有泪,滴襟袖。
心花落艳。似寂寞、枯禅退院。
便吟出、晓风残月,那是兰陵真面。
只钧天、一梦消魂,颜凭泪洗肠轮转。
叹雨絮前缘,霜兰现业,负尽三生恩眷。
却是诗因墨果,休猜做、世间情恋。
况天荒地老,名闻影隔,东风不认楼中燕。
秋坟露溅。倘知音怜我,客嘲肯制招魂换。
装之玳瑁,留抵返生香片。
女郎祠下,多少须眉拜。
破屋闪灵旗,剥垣衣、藓痕攒虿。
家乡小沛,夜夜御风游,巫女避,小姑羞,不敢邀同载。
白月当阶,一片清光在。
遗像俨生前,淡春姿、疏梅弱态。
亏他冰雪,彻骨鍊寒香,铁比劲,玉同坚,不与天俱坏。
选嫣红,裁嫩绿,春色傍纤指。
碧绣铜瓶,寒湛井华水。
疏疏密密安排,分浓配淡,映一片、文心画理。
重位置。小窗矮几乌皮,蜻蜓翼明绮。
便到飘零,也在砚池底。
只愁帘外莺儿,怜伊孤冷,衔送上、隔邻浓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