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
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
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
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
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古老的建筑物—文翁讲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赞美与怀念。开篇“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两句,用鲜明的笔触勾勒出讲堂所在的位置,既有城市的繁华(锦里)也蕴含着自然之美(岷山)。但随后的“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则透露出一股萧瑟与冷清,空旷的梁间没有燕子的鸣叫,只剩下墙上残留的红色装饰(丹青),给人一种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觉。
中间两句“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写出了自然景观与人造环境的交融。槐树的花落如同市场一般繁忙,但却是自然界的动态;而厚厚的地衣(苔)覆盖着古建筑的刻痕(铭),使得这些历史的印记变得模糊不清。这两句诗强调了时间对物质世界的侵蚀和摧毁。
结尾“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则是对这座古建筑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的赞叹。二千石可能指的是讲堂内存放着的经书或其他文物,而“江汉表遗灵”则暗示了这些文化遗产正如同长江与汉水一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建筑、自然景观以及时间流逝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珍视之情。
泛宅浮家,何处好、苕溪清境。
占云山万叠,烟波千顷。
茶灶笔床浑不用,雪蓑月笛偏相称。
争不教、二纪赋归来,甘幽屏。红尘事,谁能省。
青霞志,方高引。任家风舴艋,生涯笭箵。
三尺鲈鱼真好脍,一瓢春酒宜闲饮。
问此时、怀抱向谁论,惟箕颍。
倾盖相知分不同,远凭邮置枉缄封。
题评祗益烦更品,刻画何曾补陋容。
綵服侍行君得意,朱轓假守我劳悰。
论文未遂西斋约,早晚重亲太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