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坐来山寂寂,江城风冷漏迟迟。
老僧不是悲长夜,此意惟应秋月知。
茅屋坐来山寂寂,江城风冷漏迟迟。
老僧不是悲长夜,此意惟应秋月知。
这首明代诗人照梵的《夜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静坐于茅屋中的感受,营造出一种清幽而略带寂寥的氛围。
首句“茅屋坐来山寂寂”,开篇即点明地点与心境,茅屋简陋,却能让人感受到山的寂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山的寂寂,不仅指自然界的静谧,也暗含着诗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淡泊。
次句“江城风冷漏迟迟”,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寒冷与时间的缓慢流逝。江城,既指具体的地理位置,也象征着诗人所处的世态炎凉与人生的冷暖。风冷,不仅是自然界的寒风,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暗示着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漏迟迟,指的是滴漏的缓慢,象征时间的缓慢流逝,同时也隐喻着诗人对时光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深思。
后两句“老僧不是悲长夜,此意惟应秋月知”,则将视角转向了老僧,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老僧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的赞赏。老僧并非因长夜而悲伤,而是以一种超脱的态度面对时间的流逝。诗人认为,这种深邃而超然的情感,唯有秋月能够理解。秋月在这里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象的描绘,更象征着诗人追求的那份超越世俗、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晚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老僧生活态度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宁静、超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诗中蕴含的哲理意味,使得读者在欣赏其艺术美感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生、宇宙的深层次思考。
叹依旧、倚天青嶂。著个诗人,层云胸荡。
卧稳松阴,香炉烟紫足供养。
多情五老,一笑苍颜无恙。
听瀑布寒泉,更涤尽、烦襟千丈。秋爽。
料西风、尚未吹送,摩诃池上。
银河纵挽,洗不了、黄茅余瘴。
恨平生、短艇烟波,竟未许、云山策杖。
笑成岭成峰,输与坡仙孤唱。
残柳笼烟,幽花掩月,旧游记惯台城。
湖上秋来,波心冷到鸥盟。
韶光容易抛人去,甚南朝、燕燕莺莺。暗销凝。
脂水秦淮,流断清泠。
蒋山依旧天横翠,祗年时帝子,望断瑶京。
北固楼高,而今又动边声。
百年兴废寻常事,听寒潮、呜咽难平。莫沉吟。
螺碧深杯,且洗愁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