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楼阁路相通,屡得分经丈室中。
六入循元无重浊,三缘故断出樊笼。
转山楼阁路相通,屡得分经丈室中。
六入循元无重浊,三缘故断出樊笼。
这首诗《津梁方丈》由宋代诗人郭祥正所作,通过其深邃的哲理思考与精炼的语言表达,展现了对宇宙本源和人生境界的深刻洞察。
首句“转山楼阁路相通”,描绘了一幅山峦叠嶂、楼阁相连的壮丽景象,暗示了世间万物虽各具形态,却在某种意义上相互关联、相通相融。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寓意着人与自然、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次句“屡得分经丈室中”,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联系的概念。这里的“分经”可能指的是区分、分类或细分,而“丈室”则可能象征着知识的殿堂或心灵的栖息之所。整句意为在知识的殿堂中,人们不断探索、区分和理解宇宙的奥秘,从而达到心灵的升华。
接下来的“六入循元无重浊”,运用了佛教中的“六入”概念,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接触,以此来探讨人与外界的互动关系。这里的“元”指的是根本、源头,“无重浊”则是指去除杂念、净化心灵的过程。整句表达了通过深入探索和领悟,去除内心的杂念与迷惑,达到心灵的纯净与清明。
最后的“三缘故断出樊笼”,“三缘”可能指的是因缘、业缘、法缘等,代表了因果律、业力和佛法的实践。整句意为通过遵循正确的因果法则,摆脱束缚,超越自我设限,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这里不仅体现了佛教思想,也蕴含了对个人成长与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津梁方丈》以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与自然、心灵与宇宙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通过智慧与修行实现心灵净化与自由的路径。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郭祥正对宇宙真理的独到见解,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哲学思考。
夺得莲峰秀,英名馥迩遐。
文章腾气燄,句律炼聱牙。
一梗江湖客,三朝忠义家。
欲评清绝处,雪月照梅花。
梅失黄昏,雁惊白昼,脉脉斜飞云表。
絮不生萍,水疑浮玉,此景正宜舒啸。
记夜悄、曾乘兴,何必见安道。系船好。
想前村、未知甚处。吟思苦,谁游灞桥路杳。
清饮一瓢寒,又何妨、分傍茶灶。
野屋萧萧,任楼中、低唱人笑。
渐东风解冻,怕有桃花流到。
笑铭崖笔倦,访雪舟寒,觅里寻邻。
半掩闲门草,看长松落荫,旧榻悬尘。
自怜此来何事,不为忆鲈莼。
但回首当年,芙蓉城里,胜友如云。思君。
度遥夜,谩疑是梅花,檐下空巡。
蝶与周俱梦,折一枝聊寄,古意殊真。
渺然望极来雁,传与异乡春。
尚记得行歌,阳关西出无故人。
见说西京有魏家,瑞云吹紫染芳华。
移将万里豪门贵,幻出千枝倾国葩。
新佩荷囊重渍色,更乘兰馥七香车。
倡花野蕊都销尽,来配姚黄得共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