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失黄昏,雁惊白昼,脉脉斜飞云表。
絮不生萍,水疑浮玉,此景正宜舒啸。
记夜悄、曾乘兴,何必见安道。系船好。
想前村、未知甚处。吟思苦,谁游灞桥路杳。
清饮一瓢寒,又何妨、分傍茶灶。
野屋萧萧,任楼中、低唱人笑。
渐东风解冻,怕有桃花流到。
梅失黄昏,雁惊白昼,脉脉斜飞云表。
絮不生萍,水疑浮玉,此景正宜舒啸。
记夜悄、曾乘兴,何必见安道。系船好。
想前村、未知甚处。吟思苦,谁游灞桥路杳。
清饮一瓢寒,又何妨、分傍茶灶。
野屋萧萧,任楼中、低唱人笑。
渐东风解冻,怕有桃花流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雪景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哲理。开篇“梅失黄昏,雁惊白昼”两句,以梅花与大雁为象征,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怀。接着,“脉脉斜飞云表”则通过对云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絮不生萍,水疑浮玉”两句,用了生动的比喻,将雪地比作未长苔的空地,将积雪比作浮在水面的玉石,既描绘了雪景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赏。
“此景正宜舒啸”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在这美好景色中的心境,是一种释然忘机的喜悦。紧接着,“记夜悄、曾乘兴,何必见安道”两句,通过回忆和对比,强调了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外界的不重要。
“系船好。想前村、未知甚处”这两句则流露出一种对远方、对未来所在的迷惘与向往。而“吟思苦,谁游灞桥路杳”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以及对于外出游历的渴望。
最后,“清饮一瓢寒,又何妨、分傍茶灶。野屋萧萧,任楼中、低唱人笑”几句,则描绘了一幅诗人在雪地里品酒、煮茶、唱歌的温馨画面,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享受和满足。
“渐东风解冻,怕有桃花流到”这一句,则是对春天来临的一种担忧,因为春天的到来意味着冬日雪景的消逝,但同时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生机与希望。整首诗通过对雪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内心世界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