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帑靖节且休论,那有柴桑避俗喧。
阅世浮屠三宿地,可儿学究几家村。
不应晏子仍居市,其奈刘伶既入裈。
犵鸟蛮花此间乐,故山啼杀秭归魂。
移帑靖节且休论,那有柴桑避俗喧。
阅世浮屠三宿地,可儿学究几家村。
不应晏子仍居市,其奈刘伶既入裈。
犵鸟蛮花此间乐,故山啼杀秭归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新居环境的感慨与思考。首句“移帑靖节且休论”,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告别,同时也暗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接着,“那有柴桑避俗喧”一句,通过引用陶渊明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远离尘嚣、追求宁静的愿望。
“阅世浮屠三宿地,可儿学究几家村”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新居的环境与过往的生活进行对比,暗示新居虽简朴却充满自然与宁静之美,与世俗喧嚣形成鲜明对照。其中,“浮屠”指寺庙,“学究”则指学者,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似乎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归宿。
“不应晏子仍居市,其奈刘伶既入裈”两句,通过引用历史人物晏子和刘伶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于新居环境的满意,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累的态度。晏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以廉洁著称;刘伶则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酒鬼,以放浪形骸而闻名。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新居环境的满足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最后,“犵鸟蛮花此间乐,故山啼杀秭归魂”两句,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新居周围自然环境的美好,以及诗人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犵鸟(即杜鹃)啼叫,蛮花盛开,不仅增添了新居的生机与活力,也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然而,尽管如此,诗人的心灵之魂依然牵挂着故山,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新居环境的描绘和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由与超脱世俗的追求。同时,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纽带。
皇灵大动变,鼎席乃频移。
天泽不自秘,屯膏布宏施。
江介有神君,卓鲁受良规。
欲观驯雉化,稍戢神羊威。
湛湛秋夜零,瀼瀼露未晞。
承之烱如玉,味之甘如饴。
大地春风来,来牟亦吐奇。
同颖表一心,共穗昭两岐。
昔闻上元令,清心感恩滋。
复闻渔阳守,异政假灵祗。
赫赫我仁君,斯瑞乃兼之。
祝君寿无疆,惠我乐不支。
沿溯石濑傍,十磴突平地。
本谓入山深,那知出山易。
旋螺结湫顶,步武一茅亭。
俯看墙外陇,郁郁黄云平。
落日满丽谯,粉堞尤羃历。
箫鼓发丛祠,野火起枯柏。
兴尽欲下来,曲水弄余晖。
忽过金粟岭,天香逗人衣。
孝武帝时有东方生,长九尺余。
月请一囊粟,不能并侏儒。
用奇钓上闻,待诏始离公车。
射覆多巧中,往往解上颐。
舌折郭舍人,戟止馆陶儿。
拔剑割伏肉,殿上或小遗。
怪哉辨秦狱,驺牙表降夷。
歌郑必终雅,为谀不废直。
偶尔乞大官,无官意亦得。
上赐颇不赀,梁肉金钱帛。
悉送宛若家,相与行交接。
海鸥一世主,儿戏诸王公。
首阳呼为拙,柱下始云工。
宁学公孙丞相,脱粟不令舂。
厨车载渭桥,巫蛊满东宫。
挥手谢世人,竦身白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