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日向微,送客还山下。
行行出东篱,去去离莲社。
谈深仙梵隐枯蒲,渐似钟声入窈无。
陆公不语陶公笑,因之拍手相揶揄。
揶揄咫尺还相失,十年却破山僧律。
无情翻作有情归,秦人误逐渔郎出。
青山日向微,送客还山下。
行行出东篱,去去离莲社。
谈深仙梵隐枯蒲,渐似钟声入窈无。
陆公不语陶公笑,因之拍手相揶揄。
揶揄咫尺还相失,十年却破山僧律。
无情翻作有情归,秦人误逐渔郎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人物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首句“青山日向微”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晨光初照、群山朦胧的画面,为整首诗营造了宁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接着,“送客还山下”则引出了诗中的主要情节——送别,赋予了画面以动态感和情感色彩。
“行行出东篱,去去离莲社”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送别场景的细节,通过“东篱”和“莲社”的意象,不仅增添了画面的诗意,也暗示了送别对象的身份和关系,可能与隐逸或文人雅集有关。随后,“谈深仙梵隐枯蒲,渐似钟声入窈无”两句,将送别场景升华至精神层面,通过“仙梵”(佛教用语)和“钟声”等元素,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陆公不语陶公笑,因之拍手相揶揄”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借用了东晋时期陶渊明和陆修静的故事,通过“不语”与“笑”的对比,以及“揶揄”的互动,展现了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和情感的复杂性,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深度。
最后,“揶揄咫尺还相失,十年却破山僧律”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通过“咫尺”与“十年”的对比,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以及情感的难以割舍。同时,“山僧律”这一意象,既呼应了开头的“青山”,又暗示了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思考。
“无情翻作有情归,秦人误逐渔郎出”两句,以秦人误入桃源的典故,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历史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理想世界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人性、命运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自然之美、人文之趣、历史之深和哲理之思,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