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沉,湘帘外,馀芳还有。
凝望处,远山烟霭,愁霖声又。
彤管漫吟消雨后,紫姑暗祷占晴昼。
问仙家,经岁总如春,曾归否。心已醉,非关酒。
眉未展,非同柳。听檐前响滴,令人诗瘦。
蝶伴蜂群迷不出,芳郊绮陌游难久。
惜光阴,滚滚似流波,空孤负。
庭院深沉,湘帘外,馀芳还有。
凝望处,远山烟霭,愁霖声又。
彤管漫吟消雨后,紫姑暗祷占晴昼。
问仙家,经岁总如春,曾归否。心已醉,非关酒。
眉未展,非同柳。听檐前响滴,令人诗瘦。
蝶伴蜂群迷不出,芳郊绮陌游难久。
惜光阴,滚滚似流波,空孤负。
这首《满江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庭院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庭院深沉,湘帘外,馀芳还有”,以深沉的庭院和轻垂的湘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余芳的残留更添了几分淡淡的哀愁。接下来“凝望处,远山烟霭,愁霖声又”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愁绪,远处的烟霭和淅沥的雨声似乎都在诉说着无尽的忧伤。
“彤管漫吟消雨后,紫姑暗祷占晴昼”两句,通过彤管(古代的竹简或木牍)的吟诵和紫姑(民间传说中的神灵,常被用来占卜)的祷告,表达了人们对于雨后的期盼和对晴朗天气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期待。
“问仙家,经岁总如春,曾归否”则将情感推向了更深的层次,诗人向仙家询问,是否能像春天一样永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不再的深深忧虑。
最后,“心已醉,非关酒。眉未展,非同柳。听檐前响滴,令人诗瘦。蝶伴蜂群迷不出,芳郊绮陌游难久。惜光阴,滚滚似流波,空孤负。”诗人的心灵已经沉浸在某种无法言说的醉意中,这并非因酒所致;眉头紧锁,却不同于柳叶的轻柔,而是内心沉重的体现。檐前的雨滴声,让诗人的思绪更加凝重,仿佛连诗都变得瘦削无力。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迷失方向,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短暂与难以把握。诗人感叹时间如同流水般匆匆流逝,自己却未能充分利用,充满了遗憾与无奈。
整首词情感丰富,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难以长久保持的忧虑,展现了清代文人特有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瘦尽鞭丝春影,犹向西风舞。
夜槽空齧,酸嘶警愁旅。
临老怯上征途,暇来偶系残椿,管枯思苦。意无绪。
应念前尘游俊,披图叹遭遇,盛时英物,轻蹄躏花雨。
黯淡金勒无人,有谁飞鞚青郊,共寻春去。
风暖谢池波,做芊绵一篇,柔情催晓。
前路碧成丝,平芜尽、山外烟痕如扫。
朝光暮影,嫩晴消息欺寒小。
曾藉芳茵人去后,暗惹浪吟颠草。
年年寒食清明,寸心萦、恐负慈晖过了。
时节杳花初,仍青遍、金勒万屯嘶到。
莺歌怨晚,夕阳纡径■帘悄。
弥望天涯都是恨,江柳又吹棉少。
听雨愁樱,坐月吟枫,和雪勾梅。
记天风掠海,吹凉客梦,秋霜做鬓,瘦损诗怀。
篱下三年,日边万里,傲睨江湖怜我才。
家山好,念风尘老去,落拓归来。天涯殢易吾侪。
更屈铁抟沙事事乖。
便辽天凝碧,灯星绝塞,湘波怨绿,砚雨萧斋。
短剑横经,长髯劾史,旧馆而今何处开。
风吹又怕,烟吟墨语,也化苍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