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渊明诗》
《和渊明诗》全文
宋 / 于石   形式: 古风

林屋本深寂,而多禽鸟喧。

一静制群动,何必更幽偏。

西风扫脱叶,见此林杪山。

朝看孤云出,暮看孤云还。

云飞亦何心,相对两忘言。

(0)
翻译
林屋原本寂静,却常有鸟儿喧闹。
一片宁静能控制万物活动,又何需过于偏僻幽深。
秋风吹落树叶,露出林梢和山峰。
早晨看孤独的云朵升起,傍晚又见它归去。
云朵飘荡并无心事,我们相对无言,心灵相通。
注释
林屋:指深林中的房屋。
寂:安静。
喧:喧闹。
一静:一片宁静。
群动:万物活动。
幽偏:偏僻幽深。
西风:秋风。
脱叶:吹落树叶。
林杪:林梢。
朝看:早晨看。
孤云:孤独的云朵。
暮看:傍晚看。
云飞:云朵飘荡。
何心:并无心事。
忘言:无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居简出的生活状态,诗人居住在一座林中小屋里,这个环境既静谧又充满了自然的生机。"林屋本深寂"四字设置了整首诗的氛围,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而"而多禽鸟喧"则点明了这种寂静中其实蕴含着生命的活力和声音。

"一静制群动,何必更幽偏。"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哲理,意谓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诗人已经能够控制自己内心的躁动,不需要再去寻找更加偏僻的地方来逃避世俗。这显示了诗人对于内心平和的一种追求。

"西风扫脱叶,见此林杪山。"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景色,西风吹过,树叶纷飞,一片萧瑟之感。而"见此林杪山"则是诗人对于眼前景色的感受,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接下来的"朝看孤云出,暮看孤云还。"两句,则描绘了时间流转和自然界的变迁。诗人在早晨看到云朵飘然而出,而到了傍晚,又见到这些云朵缓缓地回去,这种重复的自然现象给人的生活带来了一种宁静与安详。

最后,"云飞亦何心,相对两忘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一种超然态度。在这种环境中,连云朵的流动都似乎不再能打扰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而诗人与自然之间也达到了无需语言沟通的和谐状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林屋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回归自然、超脱世俗的心态。诗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作者介绍
于石

于石
朝代:宋

元间婺州兰溪人,字介翁,号紫岩,更号两溪。貌古气刚,喜诙谐,自负甚高。宋亡,隐居不出,一意于诗。豪宕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有《紫岩集》。
猜你喜欢

登望楚山最高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0)

寒地百姓吟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0)

戏为双松图歌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

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

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

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韦侯韦侯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

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

请公放笔为直干。

(0)

送张周二秀才谒宣州薛侍郎

儒衣两少年,春棹毂溪船。

湖月供诗兴,岚风费酒钱。

上帆涵浦岸,欹枕傲晴天。

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

(0)

寒日书斋即事三首·其二

不知何事有生涯,皮褐亲裁学道家。

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

盆池有鹭窥蘋沫,石版无人扫桂花。

江汉欲归应未得,夜来频梦赤城霞。

(0)

眼病二首·其二

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

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

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撚决明丸。

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诗人
李裕 郑燮 冯子振 周昂 钱惟演 何逊 王绩 高似孙 吕渭老 崔涂 郑经 阮元 谭献 谢宗可 萧绎 王鹏运 陈子龙 屠隆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