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屋本深寂,而多禽鸟喧。
一静制群动,何必更幽偏。
西风扫脱叶,见此林杪山。
朝看孤云出,暮看孤云还。
云飞亦何心,相对两忘言。
林屋本深寂,而多禽鸟喧。
一静制群动,何必更幽偏。
西风扫脱叶,见此林杪山。
朝看孤云出,暮看孤云还。
云飞亦何心,相对两忘言。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居简出的生活状态,诗人居住在一座林中小屋里,这个环境既静谧又充满了自然的生机。"林屋本深寂"四字设置了整首诗的氛围,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而"而多禽鸟喧"则点明了这种寂静中其实蕴含着生命的活力和声音。
"一静制群动,何必更幽偏。"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哲理,意谓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诗人已经能够控制自己内心的躁动,不需要再去寻找更加偏僻的地方来逃避世俗。这显示了诗人对于内心平和的一种追求。
"西风扫脱叶,见此林杪山。"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景色,西风吹过,树叶纷飞,一片萧瑟之感。而"见此林杪山"则是诗人对于眼前景色的感受,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接下来的"朝看孤云出,暮看孤云还。"两句,则描绘了时间流转和自然界的变迁。诗人在早晨看到云朵飘然而出,而到了傍晚,又见到这些云朵缓缓地回去,这种重复的自然现象给人的生活带来了一种宁静与安详。
最后,"云飞亦何心,相对两忘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一种超然态度。在这种环境中,连云朵的流动都似乎不再能打扰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而诗人与自然之间也达到了无需语言沟通的和谐状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林屋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回归自然、超脱世俗的心态。诗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
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
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
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韦侯韦侯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
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
请公放笔为直干。
儒衣两少年,春棹毂溪船。
湖月供诗兴,岚风费酒钱。
上帆涵浦岸,欹枕傲晴天。
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