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此登山,云中共掩关。
鸣钟落潮后,入定古松间。
片月诸天尽,绳床相对閒。
风传衰梵至,犹隔两峰弯。
乘兴此登山,云中共掩关。
鸣钟落潮后,入定古松间。
片月诸天尽,绳床相对閒。
风传衰梵至,犹隔两峰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秦山中与友人宿于文室的情景,充满了宁静与超脱的氛围。
首句“乘兴此登山”,诗人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开始登山之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接着“云中共掩关”一句,描绘了山中云雾缭绕,寺庙之门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
“鸣钟落潮后,入定古松间”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宁静与庄严。钟声悠扬,似乎在召唤着心灵的归宿;潮水退去后,僧人们进入禅定状态,在古老的松树之间寻求内心的平静。
“片月诸天尽,绳床相对閒”则展现了夜晚的景色,一轮孤月高悬,照亮了整个天空,而僧人们坐在绳床上,相对而坐,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闲适。
最后,“风传衰梵至,犹隔两峰弯”两句,以微风吹送梵音,虽隔着两座山峰,但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超凡脱俗的音乐之美,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超然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