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邦人著眼看,鲁侯雩祭正玄端。
望来已见千山雨,此去那忧百谷乾。
高廪有期从穧敛,奔霆何处起龙蟠。
新诗得得书灵应,传与群公好纵观。
指点邦人著眼看,鲁侯雩祭正玄端。
望来已见千山雨,此去那忧百谷乾。
高廪有期从穧敛,奔霆何处起龙蟠。
新诗得得书灵应,传与群公好纵观。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王之道的作品,名为《和王冲之喜雨呈张文伯》。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对喜雨景象的描绘与欣赏,以及对友人分享心情的诗句。
"指点邦人著眼看,鲁侯雩祭正玄端。"
这一联首先提到了“指点”,这通常是指导众人的意思,而“邦人”则泛指同一国家的人。这里用“鲁侯雩祭”来引出古代的祭祀仪式,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事件的尊重与传承。“正玄端”可能暗示了某种哲学或宗教上的高尚境界。
"望来已见千山雨,此去那忧百谷乾。"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幅壮观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望来”和“此去”,将视野拉得很远,表现了对广阔天地的观察与感受。“千山雨”、“百谷乾”都是极言自然之美丽与生机。
"高廪有期从穧敛,奔霆何处起龙蟠。"
这一联中的“高廪”可能是指某种高大或宏伟的建筑物,或许是比喻性的表达。“穧敛”、“奔霆”则充满了动感和力量,给人一种积聚能量即将爆发的情景。末尾的“龙蟠”形象,则常用来描述皇权或高贵强大的状态。
"新诗得得书灵应,传与群公好纵观。"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创作喜悦和对友人分享的心情。“新诗得得”说明这首诗是诗人最近的作品,而“书灵应”则可能暗示着诗歌创作过程中的灵感与顺畅。“传与群公好纵观”表明诗人希望自己的诗作能够被广泛流传并得到同侪们的喜爱和深入赏析。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回顾,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和理想。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希望与友人分享心得、交流思想的情怀。
谁知望云眼,犯此没马尘。
故山招不归,定为猿鹤嗔。
煌煌帝王州,喜有东山人。
频来云雾斋,阅公碧璘珣。
要偿风月债,痛吟岩壑春。
贤哉万卷藏,膏馥馀八珍。
空肠借一饱,已觉笑语新。
肯学解颐公,凿壁恼四邻。
大胜不求直,乐我平生真。
暮檐凉薄。疑清风动竹,故人来邈。渐夜久、闲引流萤,弄微照素怀,暗呈纤白。梦远双成,凤笙杳、玉绳西落。掩綀帷倦入,又惹旧愁,汗香阑角。
银瓶恨沉断索。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抱素影、明月空闲,早尘损丹青,楚山依约。 翠冷红衰,怕惊起、西池鱼跃。记湘娥、绛绡暗解,褪花坠萼。
西子西湖,赋情合载鸱夷棹。
断桥直去是孤山,应为梅花到。几度吟昏醉晓。
背东风、偷闲斗草。乱鸦啼后,解佩归来,春怀多少。
千里蝉娟,茂园今夜同清照。
樱脂茸唾听吟诗,争似还家好。昵昵西窗语笑。
凤云深、琼箫缥缈。顾春如旧,柳带同心,花枝压帽。
凭高入梦,摇落关情,寒香吹尽空岩。
坠叶消红,欲题秋讯难缄。
重阳正隔残照,趁西风、不响云尖。
乘半暝、看残山濯翠,剩水开奁。
暗省长安年少,几传杯吊甫,把菊招潜。
身老江湖,心随飞雁天南。
乌纱倩谁重整,映风林、钓玉纤纤。
漏声起,乱星河、入影画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