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憩溪亭或漾舟,竿丝原不为槎头。
底须姓氏询张孟,总是人间第一流。
或憩溪亭或漾舟,竿丝原不为槎头。
底须姓氏询张孟,总是人间第一流。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水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溪亭之憩、泛舟之乐的情境。首句“或憩溪亭或漾舟”描绘了人物在溪边亭中休憩,或是轻舟荡漾于水面的悠闲生活状态,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意境。
接着,“竿丝原不为槎头”一句,巧妙地将垂钓的竿丝与古代传说中的槎头相对比,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简单而纯粹生活的向往,不追求名利,只愿享受自然带来的宁静与乐趣。
“底须姓氏询张孟,总是人间第一流。”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推崇和对真正高雅人士的认同。他认为,真正的雅士并不需要通过姓名来彰显身份,他们本身就代表着人间最卓越的一流。这不仅是对唐寅画作中所体现的隐逸精神的赞美,也是对那些能够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人们的高度评价。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绘,以及对隐逸生活的颂扬,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真善美的深刻理解。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充分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蒙泉距宜春,相去百馀里。
有僧来问余,借问何姓氏。
乃余昔所敬,见之蹙然喜。
叙余语未既,省记到山始。
屋庐今何如,旧者存有几。
一别十八年,再见复在此。
僧云今胜前,百蠹费更理。
昔茅塞蹊径,今道平如砥。
昔门不容盖,今可驷结轨。
昔堂地一坳,今去天尺咫。
翚飞两庑列,翼从万瓦起。
古殿布丹雘,云龛照青紫。
临流地宽旷,一带碧清泚。
竹院密回环,松关秀两峙。
峰峦对青眼,泉石洗幽耳。
最上两龙湫,层崖状奇诡。
水旱凡祷祈,响答应甚迩。
载念此招提,明禅祖基址。
传灯焰不续,老子心所耻。
庄严七宝界,因果非偶尔。
问余求篇题,以为岁月纪。
余老书最拙,况在尘箠里。
欲到身未能,欲辍请未已。
忽然若天会,拈笔书满纸。
大空一浮沤,无成亦无毁。
广阔包八荒,敛藏归一指。
道足满须弥,意合在稊米。
幻成如是观,佛亦不在是。
虚空白且光,澄波静无滓。
四山时出云,一月照彻底。
天开道门庭,不断佛种子。
心地日杲杲,光照千万祀。
《重修圣济院》【宋·陈有声】蒙泉距宜春,相去百馀里。有僧来问余,借问何姓氏。乃余昔所敬,见之蹙然喜。叙余语未既,省记到山始。屋庐今何如,旧者存有几。一别十八年,再见复在此。僧云今胜前,百蠹费更理。昔茅塞蹊径,今道平如砥。昔门不容盖,今可驷结轨。昔堂地一坳,今去天尺咫。翚飞两庑列,翼从万瓦起。古殿布丹雘,云龛照青紫。临流地宽旷,一带碧清泚。竹院密回环,松关秀两峙。峰峦对青眼,泉石洗幽耳。最上两龙湫,层崖状奇诡。水旱凡祷祈,响答应甚迩。载念此招提,明禅祖基址。传灯焰不续,老子心所耻。庄严七宝界,因果非偶尔。问余求篇题,以为岁月纪。余老书最拙,况在尘箠里。欲到身未能,欲辍请未已。忽然若天会,拈笔书满纸。大空一浮沤,无成亦无毁。广阔包八荒,敛藏归一指。道足满须弥,意合在稊米。幻成如是观,佛亦不在是。虚空白且光,澄波静无滓。四山时出云,一月照彻底。天开道门庭,不断佛种子。心地日杲杲,光照千万祀。
https://shici.929r.com/shici/7Ue7w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