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踏千山折,欣逢屋数椽。
衣冠存古制,松雪对华巅。
自漉瓮中酒,仍烹涧底泉。
桃源疑此是,不必问神仙。
厌踏千山折,欣逢屋数椽。
衣冠存古制,松雪对华巅。
自漉瓮中酒,仍烹涧底泉。
桃源疑此是,不必问神仙。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其中“厌踏千山折”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行走时的情感体验,“欣逢屋数椽”则是对隐居之所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简单而满足的心态。
“衣冠存古制”一句,说明诗人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而“松雪对华巅”则是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松树和雪花与高耸的山峰相映衬,展现了诗人所处之地的壮丽。
“自漉瓮中酒,仍烹涧底泉”两句,展示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方式,他自己酿造美酒,并用清澈的泉水烹饪食物,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充满了对自然的依赖和尊重。
最后,“桃源疑此是,不必问神仙”表达了一种理想化的隐逸观念,诗人认为自己所在之地犹如古代传说中的桃花源一般美好,无需追求神仙之境界。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满足和宁静,也映射出他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水边风日美,芳莲坠粉,都似晚霞红。
深深垂柳暗,浅绿明漪,闲系小筝篷。
鸳鸯隔浦,总双双、花底相逢。
无避处、扇光如雪,低障夕阳中。匆匆。
香车去也,小阁沈熏,有春人寻梦。
应自笑、软晴芳草,未试青骢。
汀洲纵有重来约,怕秋心、凉到芙蓉。
青鸟去,明珠还寄楼东。
灯院云娇,药房烟细,昨宵帘幕微寒。
晓来陌上,蝶子趁花钿。
记得将离赠后,相思梦、难到尊前。
消魂处、玉河照影,衫鬓又今年。应怜。
春事好,桃边画扇,柳外秋千。
且莫问他乡,莫听啼鹃。
点点红心似我,天涯路、芳草芊绵。
青门外,湔裙嫩约,依旧丽人天。
翠微高处拂云归。又是一年期。
西风仍似年年恶,搅天涯、木叶惊飞。
谁信巴蕉荏弱,森然独障狂威。黄花原有傲霜姿。
化作锦千丝。人天万事皆翻覆,料须臾、寒暑潜移。
白帝金行在手,东皇不许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