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路绝久,石堠亦为尘。
护塞空兵帐,和戎在使臣。
风沙去国远,雨雪换衣频。
若问凉州事,凉州多汉人。
萧关路绝久,石堠亦为尘。
护塞空兵帐,和戎在使臣。
风沙去国远,雨雪换衣频。
若问凉州事,凉州多汉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的萧瑟与荒凉,通过对景物的描述,展现了边关久未开通、军事上的警觉与孤独,以及使者频繁往来的历史背景。诗人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勾勒出边疆地区的苍茫与寂寥,同时也透露出对远方故土的思念和关切。
"萧关路绝久,石堠亦为尘。护塞空兵帐,和戎在使臣。" 这几句勾勒出边关的荒凉,长时间没有行人,连石头搭建的烽火台也被风沙掩埋。军营内虽有防守,但实则虚设,只是形式上的存在。而边疆和亲外族的任务,则由使者频繁执行。
"风沙去国远,雨雪换衣频。" 这两句强调了边地的自然环境之恶劣,以及边塞生活的艰辛。长时间的风沙侵袭,使得归国之路遥远难以企及;而变化莫测的气候,更是使人不得不频繁更换衣物,以适应严酷的天气。
"若问凉州事,凉州多汉人。" 这两句则转向对故土的思念和对边疆汉人生活现状的关注。尽管身处偏远,但对于凉州这片曾经繁华之地的历史与现实,诗人仍然保持着深切的了解和温暖的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边塞生活的一种描摹,更是诗人心中对于故土、对于汉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情感寄托。通过对环境与人物状态的刻画,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幅边塞生活的画面,同时也透露了自己作为使者在边疆所见所感的深层情绪。
黄云澹四垂,飞雪忽无际。
排空风力静,整整若有制。
穿林初著花,点瓦已成毳。
低连七泽波,远接关河势。
凭城领奇观,壮思起病滞。
四年领边州,气候苦多盭。
清秋日昏昏,仲冬雷虺虺。
雪花有时零,转首即开霁。
及兹洗瘴眸,天公岂无意。
为邦抱百忧,但愿得丰岁。
对之一欣然,不饮心已醉。
春前尚馀腊,三白或可冀。
更约竹间梅,共作岁寒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