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二》
《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二》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诗人故多感,花发忆两京。

石榴有正色,玉树真虚名。

粲粲秋菊花,卓为霜中英。

萸盘照重九,缬蕊两鲜明。

(0)
注释
诗人:指代写诗的人,这里可能指的是具有丰富感情的文人。
两京:古代中国的两个都城,这里可能指的是长安和洛阳。
正色:真实的色彩,不虚假的颜色。
虚名:空洞的名声,没有实际价值的声誉。
粲粲:形容菊花明亮的样子。
霜中英:在寒霜中盛开的杰出之花。
萸盘:装有茱萸的盘子,重阳节习俗。
重九: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缬蕊:深红色的花蕊。
鲜明:色彩鲜艳,引人注目。
翻译
诗人们总是多愁善感,花开时会想起那两个京城。
石榴有它真正的颜色,而玉树却只是徒有虚名。
秋天的菊花灿烂耀眼,如同霜中的佼佼者。
茱萸盘子映照着重阳节,深红的花朵鲜艳夺目。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二)》。从内容来看,诗人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花发忆两京”一句,表明诗人在春日花开时分外地思念远方的都城。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怀念,更蕴含着对往昔岁月、文化传统的深情眷恋。这里所谓“两京”,可能指的是唐代的长安和东晋以降的建康,即今天的西安和南京。

接下来的“石榴有正色,玉树真虚名”一句,通过对比石榴之实与玉树之虚,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真实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于那些华而不实、徒具其名的事物的质疑。石榴作为一种果实,以其鲜明的红色和甘甜的滋味,被视为美好之物;而“玉树”则是一种虚构的美丽,比喻那些虽然名称高雅却缺乏实际价值或内容的事物。

随后的“粲粲秋菊花,卓为霜中英”一句,描绘了秋季菊花在清晨露水和轻霜中依然傲立的景象。“粲粲”形容菊花盛开之状,而“霜中英”则强调了菊花在严寒中的坚韧不拔,成为自然界中难得的美丽。

最后两句“萸盘照重九,缬蕊两鲜明”,通过对萸草和缬蕊(一种香草)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这些常被忽视却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植物之美的欣赏。萸草在古代文学中往往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而“照重九”可能指的是它在深邃的山谷中依旧能得到阳光的滋润,显示出其生命力极强;缬蕊则以清香和鲜明著称,成为诗人笔下不可或缺的美好元素。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深厚情感和审美趣味。它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颂,更蕴含着诗人对于生命、坚韧与真实价值的思考。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挽僧

双树经行处,空怀结净因。

松声禅榻夜,苔色影堂春。

如意闲孤月,袈裟积暗尘。

空门了生灭,尘世独沾巾。

(0)

送黄山翁还玉融

十载一相逢,几日沧洲客。

祖道又伤离,劳歌复愁积。

孤云赴岩阿,独鹤鸣川泽。

归去黄山中,希君醉时墨。

(0)

过皇恩寺

上国僧游去,山门日自开。

绀园依绿草,画壁上苍苔。

谷暗猿初断,林空鹤又回。

惟馀旧童子,笑问客何来。

(0)

为灵武王孟扬题水墨扇头

飞步凌翠微,竦身出林杪。

孤笑不可攀,云边数峰小。

(0)

沧洲十咏·其五白沙冈

连峰沙似雪,迢递带沧波。

好是残阳外,人稀野鸟多。

(0)

次韵答高漫士·其一

萍梗飘飘未遇时,此怀唯有故人知。

离心几度曾相梦,交态于今更不疑。

黄菊青樽谁共榻,白云高馆独垂帷。

遥知玩宇楼中月,应怪登临每负期。

(0)
诗词分类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陈基 陈文蔚 沈曾植 项鸿祚 石介 陈允平 马祖常 袁凯 汤显祖 卢照邻 赵构 于石 李群玉 刘挚 段克己 张纲 陈孚 戴叔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