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约端午到家复不果赋吴体》
《约端午到家复不果赋吴体》全文
宋 / 方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略无一点南来风,日日褰裳泥雨中。

端午到家复失约,良辰阙酒非真穷。

世情故宜俗眼白,时事不改戎葵红。

三年为客可归矣,亦念儿曹思乃翁。

(0)
注释
略无:完全没有。
南来风:从南方吹来的风。
褰裳:撩起衣裳。
端午:端午节。
失约:未能履行约定。
良辰:美好的时光。
阙酒:缺少美酒。
俗眼白:世俗眼光为主。
戎葵:一种植物,又称蜀葵,象征坚韧。
红:红艳。
三年为客:在外漂泊三年。
可归矣:现在可以回家了。
儿曹:孩子们。
思乃翁:思念他们的父亲。
翻译
完全没有从南方吹来的风,每天都在雨中撩起衣裳行走。
端午节回家又失约了,美好的时光缺少美酒并非真正困厄。
世态人情本就世俗眼光为主,时事变迁却让蜀葵依然红艳。
在外漂泊三年,现在可以回家了,也想念孩子们思念他们的父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孤独与对家的思念。开篇“略无一点南来风”表现出诗人期待却未能得以归乡的情感,"日日褰裳泥雨中"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外遭遇的艰辛和不幸。

"端午到家复失约"透露出诗人的失望与无奈,原本计划在端午节回家的愿望再次落空。紧接着"良辰阙酒非真穷"则表明了即使物质上不至于贫穷,但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如同缺乏了美酒一般难以弥补。

"世情故宜俗眼白"一句,诗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和人们态度的冷漠,而"时事不改戎葵红"则是对现实无奈的认同与接受,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周围环境无法改变的无力感。

尾联"三年为客可归矣,亦念儿曹思乃翁"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多年,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这里的“儿曹”指的是子女,而“思乃翁”则是对父亲或长辈的怀念,通过这些字眼,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形成鲜明对照,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归属与认同的渴望,以及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的无奈与接受。

作者介绍
方回

方回
朝代:宋   字:万里   号:虚谷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生辰:1227—1307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猜你喜欢

用洪叔炳题左顾亭韵

龟老一溪怀旧事,人亡千载尚虚名。

亭前独有山川在,付与诗人著语明。

(0)

东松庵

六月山泉定易枯,枕流洗耳事何如。

幽人高卧浑无恼,好把灵源日日疏。

(0)

水龙吟·其二次韵呈吕帅张漕

汉家经略中原,上游眷此喉衿地。

风行雷动,无前伟绩,伊谁扬厉。

玉帐筹边,绣衣给饟,江上增气。

自武侯蜕迹,羊公缓带,功名事、更谁继。

方□长驱万里。笑谈间、生擒元济。

非熊未兆,封留终在,同功异世。

刻就丰碑,万山直下,不须沈水。

要追攀二雅,流传千古,属骚人记。

(0)

太平山读书奉寄城间诸友

寥寥钟磬音,永日在空林。

多见僧家事,深便静者心。

虚亭云片泊,侧径石根侵。

此去城间远,君应懒出寻。

(0)

绛都春.秋晚,海棠与黄菊盛开

花娇半面。记蜜烛夜阑,同醉深院。

衣袖粉香,犹未经年如年远。玉颜不趁秋容换。

但换却、春游同伴。梦回前度,邮亭倦客,又拈笺管。

慵按。梁州旧曲,怕离柱断弦,惊破金雁。

霜被睡浓,不比花前良宵短。秋娘羞占东篱畔。

待说与、深宫幽怨。恨他情淡陶郎,旧缘较浅。

(0)

残月

残月窥窗独起望,近山楼火澹无光。

欲留睡眼看朝日,却怪晨鸡上女桑。

天际乌巢先地白,海边鱼薄有星黄。

人生最为初阳乐,不解诗人兀更伤。

(0)
诗词分类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诗人
陈繗 陆仁 徐钧 陈藻 吴泳 萧立之 罗玘 罗钦顺 刘诜 林俊 殷奎 王洪 李江 柯九思 王时翔 俞德邻 王绅 区怀年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