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苦尘俗,高居山水区。
轩楹出岑蔚,窗户凌清虚。
左挹群木华,右眄云烟舒。
日夕有佳趣,萧爽真吾庐。
人境苦尘俗,高居山水区。
轩楹出岑蔚,窗户凌清虚。
左挹群木华,右眄云烟舒。
日夕有佳趣,萧爽真吾庐。
此诗描绘了一位隐士远离尘嚣,栖身于山水之间的宁静生活。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环秀楼周围环境的清幽与雅致。首句“人境苦尘俗”直接点明了主人公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渴望寻求心灵的净土。接着,“高居山水区”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选择在山水之间筑屋而居,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和谐统一。
“轩楹出岑蔚,窗户凌清虚”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秀楼的环境之美。轩楹(即楼阁的栏杆)与山峦相映成趣,窗户则仿佛穿透了虚空,将外界的清新之气引入室内。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岑蔚”与“清虚”的对比,突出了环境的静谧与纯净。
“左挹群木华,右眄云烟舒”则以动态的视角,展现了环秀楼四周生机勃勃的景象。左侧是茂盛的树木,右侧则是飘渺的云烟,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种自然景观的描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暗示了主人公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关系。
最后,“日夕有佳趣,萧爽真吾庐”两句,表达了主人公在日落时分,享受着这份宁静与清新的乐趣,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里的“萧爽”既指环境的清爽,也暗含了心境的宁静与自由,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环秀楼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主人公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在自然中找到心灵慰藉的美好愿景。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充分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有柳切勿栽长亭,有女切勿归征人。
长亭杨柳自春色,岁岁年年送行客。
一朝羽檄风吹烟,征人远戍居塞边。
辚辚车马去如箭,锦衾绣枕难留恋。
黄昏寂寞守长门,花落无心理针线。
新愁暗恨人不知,欲语不语颦双眉。
妾身非无泪,有泪空自垂。
云山烟水隔吴越,望君不见心愁绝。
梦魂暗逐蝴蝶飞,觉来羞对窗前月。
窗前月色照人寒,迟迟钟鼓夜未阑。
灯阑有恨花不结,妆台尘惨恨班班。
半生偶得一锦字,道是前年战时苦。
一朝血杵烟薮除,腰间斜挂三珠虎。
妾心自喜还自惊,门前忽闻凯歌声。
锦衣绣服归故里,不思昔日别离情。
别离之情几青草,镜里容颜为君老。
黄金白璧买娇娥,洞房只道新人好。
《征妇怨》【元·萨都剌】有柳切勿栽长亭,有女切勿归征人。长亭杨柳自春色,岁岁年年送行客。一朝羽檄风吹烟,征人远戍居塞边。辚辚车马去如箭,锦衾绣枕难留恋。黄昏寂寞守长门,花落无心理针线。新愁暗恨人不知,欲语不语颦双眉。妾身非无泪,有泪空自垂。云山烟水隔吴越,望君不见心愁绝。梦魂暗逐蝴蝶飞,觉来羞对窗前月。窗前月色照人寒,迟迟钟鼓夜未阑。灯阑有恨花不结,妆台尘惨恨班班。半生偶得一锦字,道是前年战时苦。一朝血杵烟薮除,腰间斜挂三珠虎。妾心自喜还自惊,门前忽闻凯歌声。锦衣绣服归故里,不思昔日别离情。别离之情几青草,镜里容颜为君老。黄金白璧买娇娥,洞房只道新人好。
https://shici.929r.com/shici/f46EQ12.html
郑子吾楚秀,文章焕神渊。
北望言远游,手把泗水边。
昔我识汶叟,尝闻鲁山川。
居民有淳风,古服尚宛然。
今送子复去,鸿飞冒寒天。
长河合层冰,土井无暖泉。
雪片没枯草,严风折重绵。
长歌杏坛春,俯拜阙里前。
行道各有志,韶音振朱弦。
回首郭愧台,期君步云烟。
高人例爱竹,居必置左右。
此君有雅操,凛凛岁寒后。
黑水埋荒烟,川阔多胤胄。
楚山昏瘴雨,石罅挺纤瘦。
风俗视樵苏,斤斧莫恕宥。
莲幕地深严,得所逾静秀。
青苔春雨足,黄壤潜阳透。
瑶桢扑霜粉,稚子解衣绣。
羲伯歌朱华,新绿郁滋茂。
群贤赞威德,堡障息烽候。
北轩洒苍雪,饮奕破清昼。
我本性介特,礼法以自囿。
行年涉强仕,怀玉贾不售。
何用羡此君,更积文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