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有犬,林有乌。
犬饿得食声咿呜,乌驱不去尾毕逋。
田舍无烟人迹疏,我欲言之涕泪俱。
村南村北衢路隅,妻唤不省哭者夫,父气欲绝孤儿扶。
夜半夫死儿亦殂,尸横路隅一缕无。
乌啄眼,犬衔须,身上那有全肌肤。
叫呼伍伯烦里闾,浅土元不盖头颅。
过者且勿叹,闻者且莫吁。
生必有死数莫吁,饥冻而死非幸欤。
君不见荒祠之中荆棘里,脔割不知谁氏子。
苍天苍天叫不闻,应羡道旁饥冻死。
野有犬,林有乌。
犬饿得食声咿呜,乌驱不去尾毕逋。
田舍无烟人迹疏,我欲言之涕泪俱。
村南村北衢路隅,妻唤不省哭者夫,父气欲绝孤儿扶。
夜半夫死儿亦殂,尸横路隅一缕无。
乌啄眼,犬衔须,身上那有全肌肤。
叫呼伍伯烦里闾,浅土元不盖头颅。
过者且勿叹,闻者且莫吁。
生必有死数莫吁,饥冻而死非幸欤。
君不见荒祠之中荆棘里,脔割不知谁氏子。
苍天苍天叫不闻,应羡道旁饥冻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的乡村景象,通过对比来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切感慨。开篇即以“野有犬,林有乌”设定基调,随后细数犬饿啸叫、乌飞不去的情状,以此象征着农村生活的困苦和荒凉。
田园无烟,人迹稀少,诗人欲言之时,不禁涕泪俱下。村路两旁,妻子呼唤而父气将绝,孤儿无依,更添悲戚。夜半,父亲去世,孤儿随之而逝,尸体横卧在路边,无人收敛。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乌啄食眼、犬咬须发的惨状,再现出一幅生灵被弃于荒野的情景。呼唤伍伯却不见回应,只能将尸体草草掩埋。诗人警告路过者勿要叹息,闻者勿要惊讶,因为生命终有尽头,饥寒交迫而死乃是常事。
末尾,诗人提及荒废的庙宇中荆棘丛生,不知何人遗骸。苍天无应,只能羡慕路边饥寒而死之人。这不仅是一种悲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整首诗通过对荒村生活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于底层人民苦难命运的同情,以及对上天和世道的无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