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市原来厌俗尘,林泉终许属閒人。
主人半亩聊分住,归客全家且食贫。
得地数弓谋小筑,买山千树喜添薪。
渡江子弟谁英物,独倚孤松岸角巾。
隐市原来厌俗尘,林泉终许属閒人。
主人半亩聊分住,归客全家且食贫。
得地数弓谋小筑,买山千树喜添薪。
渡江子弟谁英物,独倚孤松岸角巾。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热爱。首联“隐市原来厌俗尘,林泉终许属閒人”,表达了诗人对城市喧嚣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向往,认为真正的闲适生活应该在林泉之间。颔联“主人半亩聊分住,归客全家且食贫”,描述了诗人与村民共享土地,过着简朴而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颈联“得地数弓谋小筑,买山千树喜添薪”,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土地的珍惜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通过种植树木不仅美化环境,还解决了柴火问题。尾联“渡江子弟谁英物,独倚孤松岸角巾”,则以旁观者的视角,赞美了那些能够坚守本心,不为世俗所动的杰出人物,他们如同独立于世的孤松,保持着高洁的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描绘,以及对理想人格的颂扬,体现了清末文人对于自然和谐与精神自由的向往。
小庭前,象板瑶樽齐设。
纳新凉、宜呼蜡炬,半遮无碍清澈。
是何人、巧装密钉,一层云、一层明月。
掠取余英,群仙餐粉,斸来幽洞,九枝叠雪。
总贪看、素光千片,宁使好山缺。
浑拟向、绡衣对舞,玉琢宫阙。
恨刚被、屏风隔断,又添朱火高揭。
巧藏身、众中偷觑,历历欢场助愁绝。
劝惜兰膏,护开花蕊,防他流泪易销歇。
夜深也、寸心灰后,还有留髡物。
催移去、双影半昏,莫照罗袜。
叩琳宫、乍闻鸣鹤,满庭堆垛幽思。
绕城川路千回折,犹怅去帆难驶。相狎矣。
请健笔题笺,勘破南湖水。无分表里。
取玉局丰华,收归海贷,明月照双袂。
耽游戏,勿复占星帝里。羞将青史酬米。
吴山久付先生卧,却被索郎扶起。须耐事。
恐见说世缘,触眼心如醉。鸿音莫寄。
待紫陌骊驹,闹花深草,■了又重繫。
无限故人怀,住荒溪、渔市晚来天气。
赤手散千金,归来早、快意药炉风细。
豪游旧梦,凤凰楼侧花骢系。
徒识祖生,鞭尚在、博得几番清涕。
新晴欲买轻舟,启书帏研北,苔香满砌。
长负酒家钱,诗喉渴、同对隔墙螺髻。
关愁不小,劫灰身世谁根蒂。
也知青雪催春近,别后荆扉深闭。
僧楼听雨,厌花侧虫鸣,好秋过半。
记得微醺上画桥,十五雏姬回看。
柳掩筝床,风吹舞帐,的是秦淮岸。
归来闲叹,凉杀也无人伴。
荡子青衫失意,转眼江山,便把三春换。
药圃糟丘计未成,何况罗襦粉汗。
月落城乌,露沾宫草,旧事君须算。
且留残梦,莫被邻鸡催断。
春将归去,为相如四壁,临邛无伴。
特送好花楼上影,斜卷押帘银蒜。
眉语呼郎,弓靴倚婢,蛱蝶谁拘管。
横波迎笑,又穿紫陌西畔。
此际依约窥臣,催成新句,写当年团扇。
风动湘裙,最苦是、香气教人惊颤。
粉帛频施,湖光作镜,著意回娇面。
重逢何处,愿随轻絮吹遍。
读罢离骚,客闲无赖,临春强自支持。
向流莺声里,问往日花枝。
话神武、门前轶事,澄湖鱼鸟,怅怏归迟。
有糟丘百尺,黄金尽买蒪丝。
飞尘塞眼,谢公山、台榭参差。
少如云歌伎,安边壮略,谱入新词。
共讶狂奴老矣,苍生泪、犹似平时。
仗三更渔笛,回风吹散情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