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汉使在边塞之地,怀念远方亲人的情景。开篇“汉使昔年离别”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离别之痛的回忆。“攀弱柳,折寒梅”则是通过具体动作来抒发思念之情,柳枝柔弱,梅花在严冬中绽放,都映射出一种孤独与坚韧。
“上高台”一句,诗人登上高台,或许是在望眼欲穿地寻觅远方亲人的踪迹,也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感受那遥远的思念。紧接着,“千里玉关春雪”描绘了一幅边塞春雪的画面,“玉关”指的是古代西北边疆地区,这里的“春雪”并非通常所谓的美丽景象,而是孤寂与荒凉的象征。
“雁来人不来”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僚的思念,他们如同大雁般南飞,然而人却无法随之而去。这一句充满了无尽的乡愁和对自由的向往。
最后,“羌笛一声愁绝”与“月裴回”两句,是诗中情感的高潮。羌笛,古代民族乐器之一,这里的一声,似乎引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伤和无尽的思念。而“月裴回”,则是在描绘夜晚明月下的寂静与孤独,或许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那种无法排遣的情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边塞生活中的孤独、思念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每一句都浸润着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是一首充满情趣和画面感的边塞诗。
久客无佳思,长途有戒心。
系舟偕择地,击柝互传音。
西月光犹浅,南薰候已深。
一樽虽冷落,所幸不孤斟。
湖水渐如带,扁舟渡亦艰。
山空翠屏浅,荻老雪花残。
立马寒烟际,登楼霭暮间。
严闉促回辔,吏隐乐终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