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这首诗是东汉时期班固的作品《咏史》,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兴衰、治乱之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圣主英明、仁德的赞美。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这几句描绘了古代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的德政不及后世,后来统治者转而使用严酷的肉刑来维持秩序。"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则暗示了即使是圣人也难免犯错,而这错误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的动荡。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这里诗人表达了一种个人情感上的失落和悲凉,没有子嗣的孤独与哀伤,以及面对死亡的无力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这段文字展示了诗人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哀愁之情,甚至在清晨的风中感受到一种悲凉与力量。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最后两句诗人赞颂了西汉时期的孝文皇帝,其德政能够深入民心,而这种美德远胜过数量上的繁多。
整首诗通过历史和个人情感的交织,表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治国之道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崇峦九叠破天悭,地远尘嚣隔几关。
方恨重云封皓月,俄惊半夜老青山。
莫嫌腊后欠三白,且喜春前露一斑。
几度冬来逢上瑞,更祈盈尺送舟还。
片云相望浙东西,回首家山路欲迷。
昨夜桐江江上梦,倒随流水上双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