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风生竹森森,南潭萍开水沈沈。
丛翠万竿湘岸色,空碧一泊松江心。
浦派萦回误远近,桥岛向背迷窥临。
澄澜方丈若万顷,倒影咫尺如千寻。
泛然独游邈然坐,坐念行心思古今。
菟裘不闻有泉沼,西河亦恐无云林。
岂如白翁退老地,树高竹密池塘深。
华亭双鹤白矫矫,太湖四石青岑岑。
眼前尽日更无客,膝上此时唯有琴。
洛阳冠盖自相索,谁肯来此同抽簪。
西溪风生竹森森,南潭萍开水沈沈。
丛翠万竿湘岸色,空碧一泊松江心。
浦派萦回误远近,桥岛向背迷窥临。
澄澜方丈若万顷,倒影咫尺如千寻。
泛然独游邈然坐,坐念行心思古今。
菟裘不闻有泉沼,西河亦恐无云林。
岂如白翁退老地,树高竹密池塘深。
华亭双鹤白矫矫,太湖四石青岑岑。
眼前尽日更无客,膝上此时唯有琴。
洛阳冠盖自相索,谁肯来此同抽簪。
这首诗描绘了一片宁静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诗人在西溪之上,感受着风生竹森、水沈南潭的意境。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如“丛翠万竿湘岸色”、“空碧一泊松江心”等句子,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丰富和深远。
诗中还运用了动态描写,如“浦派萦回误远近”、“桥岛向背迷窥临”,展现了诗人游走于此地时的错综复杂的空间感受。同时,通过对水面倒影的描述,“澄澜方丈若万顷”、“倒影咫尺如千寻”,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想象力,也突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深邃。
在后半部分,诗人转向内心世界的抒情,如“泛然独游邈然坐”、“坐念行心思古今”,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沉思和对历史的回顾。接着,“菟裘不闻有泉沼”等句,又将这种沉思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最后,诗人提及“白翁退老地”,可以看作是对自己或某位高僧隐居生活的一种向往。而“华亭双鹤”、“太湖四石”的描写,则在视觉上增添了几分生动和具体,同时也强化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颂。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通过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
阊阖开晴日,炉烟散暖风。
庆成臣礼具,锡宴上恩隆。
冠佩随班入,蓬莱有路通。
楼台千仞表,音乐五云中。
御酒浮杯酽,宫花插帽红。
龙颜瞻咫尺,鸳序映西东。
有幸逢嘉会,无能补圣聪。
太平思献颂,欢乐万方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