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陶乞食》
《和陶乞食》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庄周昔贷粟,犹欲舂脱之。

鲁公亦乞米,炊煮尚不辞。

渊明端乞食,亦不避嗟来。

呜呼天下士,死生寄一杯。

斗水何所直,远汲苦姜诗。

幸有馀薪米,养此老不才。

至味久不坏,可为子孙贻。

(0)
注释
庄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贷粟:借贷粮食。
犹:尚且。
舂脱:舂米去壳。
鲁公:指鲁国的某位公卿。
乞米:乞讨粮食。
嗟来:轻蔑的施舍。
斗水:一斗量的水。
苦姜诗:形容艰难困苦的诗。
馀薪米:多余的柴米。
老不才:自谦之词,意为自己年老无能。
至味:极好的味道。
贻:遗留,传给后人。
翻译
庄周当年借粮食,还想着要舂米偿还。
鲁公也曾乞讨米,煮饭都不怕艰辛。
陶渊明直接讨饭吃,也不避讳被嘲笑。
唉,天下的士人啊,生死都寄托在这一杯粥中。
一斗水价值几何,只因远途取水写下了苦涩诗篇。
幸好还有剩余的柴米,用来养活我这无能的老者。
最纯粹的味道长久不会变质,可以传给子孙后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和陶乞食》。诗中的“庄周昔贷粟”指的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曾经借钱买米的事,“鲁公亦乞米”则是指春秋时期的鲁公(孔子)也曾向人借米。在这两句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乞食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物资匮乏、生活困顿的无奈和超脱的心态。

“渊明端乞食,亦不避嗟来”中的“渊明”指的是东汉时期的哲学家嵇康,他也曾因为贫穷而向人乞讨过食物。这句诗强调了即使是高洁的人物,在困境中也不得不向别人求助。

接下来的“呜呼天下士,死生寄一杯”则是表达了对所有经历苦难的士人们的一种同情和感慨。这里的“死生寄一杯”意味着在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即使是在死亡和生存之间,都要珍惜这短暂的人生,享受其中的美好。

“斗水何所直,远汲苦姜诗”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中琐碎事务的无奈。这里的“斗水”是量水器具,“何所直”可能指的是找不到直接或合适的用水方法;而“远汲苦姜诗”则是在说为了写出好诗,需要像古人一样不畏艰难地去寻求灵感。

最后两句“幸有馀薪米,养此老不才。至味久不坏,可为子孙贻。”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即使是简单的生活,也能让人感到满足,而这种简单的美好也能够流传给后代。

这首诗通过引用历史上几位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乞食故事,展现了作者面对生活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期待。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沈宪敏公挽词

天使魁乡荐,上令卿改官。
蚤峩乌府豸,终著侍臣冠。
挂节威行惠,专城猛济宽。
绍熙多旧学,胡不相宫端。

(0)

史子仁碧沚

相家小有四明山,更葺桃源渺莽间。
四面楼台相映发,一川烟水自弯环。

(0)

送王仲方添倅海陵

万卷诗卷老雪溪,欣然二子和埙篪。
绝怜伯氏久亡矣,犹幸夫君及见之。
来上鵷行人谓晚,往舒骥足自嫌迟。
他时还向云门否,布袜青鞋尚可期。

(0)

送元积弟赴淮东总属

十人兄弟五人存,心事方欣得细论。
可但衰迟怜远别,只因喜惧有慈尊。
倚门何止期吾子,发策还知望好孙。
从此三年风雨夜,寂寥棋局与清樽。

(0)

题天竺珪老复庵

路从天竺更微南,衲子邀余过复庵。
八法照人瞻睿藻,一峰当户拥晴岚。
奇爻初动玩羲画,万物竝观师老聃。
六用不成均此理,楞严容我为同参。

(0)

王遂安挽词

淮水占王氏,生平熟义方。
三珠欣竞秀,两桂蚤联芳。
才大用何啬,源深流自长。
青毡传令子,一箭取双鶬。

(0)
诗词分类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江采萍 徐惠 李朝威 李延寿 房玄龄 吴理堂 邹弢 孙梁 洪昇 郭麐 冯云山 高鹗 乐钧 徐锡麟 沈复 林嗣环 王穉登 刘元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