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昔贷粟,犹欲舂脱之。
鲁公亦乞米,炊煮尚不辞。
渊明端乞食,亦不避嗟来。
呜呼天下士,死生寄一杯。
斗水何所直,远汲苦姜诗。
幸有馀薪米,养此老不才。
至味久不坏,可为子孙贻。
庄周昔贷粟,犹欲舂脱之。
鲁公亦乞米,炊煮尚不辞。
渊明端乞食,亦不避嗟来。
呜呼天下士,死生寄一杯。
斗水何所直,远汲苦姜诗。
幸有馀薪米,养此老不才。
至味久不坏,可为子孙贻。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和陶乞食》。诗中的“庄周昔贷粟”指的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曾经借钱买米的事,“鲁公亦乞米”则是指春秋时期的鲁公(孔子)也曾向人借米。在这两句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乞食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物资匮乏、生活困顿的无奈和超脱的心态。
“渊明端乞食,亦不避嗟来”中的“渊明”指的是东汉时期的哲学家嵇康,他也曾因为贫穷而向人乞讨过食物。这句诗强调了即使是高洁的人物,在困境中也不得不向别人求助。
接下来的“呜呼天下士,死生寄一杯”则是表达了对所有经历苦难的士人们的一种同情和感慨。这里的“死生寄一杯”意味着在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即使是在死亡和生存之间,都要珍惜这短暂的人生,享受其中的美好。
“斗水何所直,远汲苦姜诗”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中琐碎事务的无奈。这里的“斗水”是量水器具,“何所直”可能指的是找不到直接或合适的用水方法;而“远汲苦姜诗”则是在说为了写出好诗,需要像古人一样不畏艰难地去寻求灵感。
最后两句“幸有馀薪米,养此老不才。至味久不坏,可为子孙贻。”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即使是简单的生活,也能让人感到满足,而这种简单的美好也能够流传给后代。
这首诗通过引用历史上几位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乞食故事,展现了作者面对生活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期待。
万卷诗卷老雪溪,欣然二子和埙篪。
绝怜伯氏久亡矣,犹幸夫君及见之。
来上鵷行人谓晚,往舒骥足自嫌迟。
他时还向云门否,布袜青鞋尚可期。
十人兄弟五人存,心事方欣得细论。
可但衰迟怜远别,只因喜惧有慈尊。
倚门何止期吾子,发策还知望好孙。
从此三年风雨夜,寂寥棋局与清樽。
路从天竺更微南,衲子邀余过复庵。
八法照人瞻睿藻,一峰当户拥晴岚。
奇爻初动玩羲画,万物竝观师老聃。
六用不成均此理,楞严容我为同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