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日杏花收。微寒上玉篝。一重帘、一段春愁。
见说画屏灯也上,独自个、下帘钩。无语自凝眸。
螺峰敛碧秋。倚阑干、照遍春流。
门外绿杨风又起,便不皱、怎教休。
斜日杏花收。微寒上玉篝。一重帘、一段春愁。
见说画屏灯也上,独自个、下帘钩。无语自凝眸。
螺峰敛碧秋。倚阑干、照遍春流。
门外绿杨风又起,便不皱、怎教休。
这首《唐多令·寄湘涛》由清代诗人关锳所作,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主人公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斜日杏花收”,夕阳西下,杏花渐敛,营造出一种淡淡的离别氛围。“微寒上玉篝”,微凉的空气透过精致的篝火传递,增添了几分凄清之感。“一重帘、一段春愁”,一层层的帘幕隔开了空间,却隔不断心中的愁绪,春意盎然中蕴含着深深的忧伤。
“见说画屏灯也上,独自个、下帘钩”,即使在画屏上点亮了灯火,也无法驱散内心的孤独,主人公独自一人,缓缓放下帘钩,仿佛是在与自己对话,寻求心灵的慰藉。“无语自凝眸”,沉默中,眼神凝视,似乎在寻找某种答案或寄托。
“螺峰敛碧秋”,螺形的山峰在秋色中收敛,比喻主人公的心境在思念中逐渐沉静。“倚阑干、照遍春流”,倚靠在栏杆上,目光投向春水,春水映照着主人公的思绪,仿佛在诉说着心中的故事。“门外绿杨风又起,便不皱、怎教休”,门外绿杨树随风轻摆,即便如此,心中波澜依旧难以平息,暗示了思念之情的深沉与无法摆脱。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主人公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挣扎。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
荒林枭独啸,野水鹅群鸣。
我坐蓬窗下,答以读书声。
悲哉白发翁,世事已饱更。
一身不自恤,忧国涕纵横。
永怀天宝末,李郭出治兵。
河北虽未下,要是复两京。
三千同德士,百万羽林营。
岁周一甲子,不见胡尘清。
贼酋实孱王,贼将非人英。
如何失此时,坐待奸雄生。
我死骨即朽,青史亦无名。
此诗倘不作,丹心尚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