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吹暮歇,蛙鼓夜沉,嘈嘈犹在庭角。
渐透晚来霜讯,空阶正萧索。无人处,声共作。
便吟到、客愁无著。尚依旧,月细风尖,冷淡篱落。
心绪倍前恶,检点离怀,呼汝共斟酌。
不是夜床无梦,才眠又惊觉。三更尽,吟渐弱。
隐残壁、绣苔斑剥。寺钟醒,曙破鸦啼,馀韵依约。
蝉吹暮歇,蛙鼓夜沉,嘈嘈犹在庭角。
渐透晚来霜讯,空阶正萧索。无人处,声共作。
便吟到、客愁无著。尚依旧,月细风尖,冷淡篱落。
心绪倍前恶,检点离怀,呼汝共斟酌。
不是夜床无梦,才眠又惊觉。三更尽,吟渐弱。
隐残壁、绣苔斑剥。寺钟醒,曙破鸦啼,馀韵依约。
这首《应天长慢·秋蛩》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年的王易所作,以秋夜的蝉鸣和蛙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寂静而凄清的画面。"蝉吹暮歇,蛙鼓夜沉",诗人通过蝉鸣的消逝和蛙声的低沉,传达出傍晚时分的宁静与夜晚的深沉。"嘈嘈犹在庭角",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即使声音微弱,仍能触动人心。
"渐透晚来霜讯,空阶正萧索",暗示了秋夜的寒意和诗人内心的孤寂。"无人处,声共作",写出了诗人独自一人,与虫鸣共鸣的孤独感。接着,诗人借景抒情,将秋虫的鸣叫与客愁相联,"月细风尖,冷淡篱落",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进入下片,诗人的情绪更为低落,"心绪倍前恶",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深哀愁。他试图借梦境寻求慰藉,但"夜床无梦"反而加剧了他的焦虑。"三更尽,吟渐弱",随着夜深人静,诗人的吟唱也逐渐减弱,最后只剩下"隐残壁、绣苔斑剥"的残响,以及远处寺庙的钟声和破晓的鸦啼,余韵悠长,更显寂寥。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清末近现代初年文人士大夫的孤寂与哀愁。
家住崆峒塞垣上,翩然游蜀遂忘归。
九还气足通神化,一日丹成是道机。
曾共灵龟波上隐,又随苍雀火中飞。
只于醉里藏身去,休入红尘作是非。
引得清伊一派通,三湾相接势无穷。
便成渺渺江湖趣,更有萧萧芦苇风。
西洛故年为胜地,东田今日属衰翁。
药园事迹分明在,尽见云卿旧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