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踏歌中天地开,红颜春树莫相催。
蓝袍转破转奇特,别看仙人舞一回。
踏踏歌中天地开,红颜春树莫相催。
蓝袍转破转奇特,别看仙人舞一回。
这首诗《蓝采和踏踏歌图》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民间艺术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超凡脱俗的意境。
“踏踏歌中天地开”,开篇即以“踏踏歌”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营造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仿佛在歌者与舞者的节奏中,天地间都为之震动,展现出民间艺术对人心灵的触动与释放。
“红颜春树莫相催”,紧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自然,以“红颜春树”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提醒人们珍惜时光,不要让岁月匆匆流逝,如同春日里的花朵,虽美却易凋零,需要我们用心去欣赏与呵护。
“蓝袍转破转奇特”,这里的“蓝袍”不仅指衣物的颜色,更象征着一种朴素而独特的气质。随着岁月的流转,衣物或许会变得破旧,但这种质朴与独特却愈发显得珍贵,寓意着真正的美与价值往往不在于外在的华丽,而在于内在的真我与坚持。
“别看仙人舞一回”,最后两句通过对比,将人间的蓝采和与传说中的仙人进行对比,强调了蓝采和作为凡人的舞蹈之独特魅力。仙人虽能舞动千回百转,但蓝采和的舞蹈却以其真实、接地气而显得更加动人,表达了诗人对民间艺术的深深敬意与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蓝采和踏踏歌这一民间艺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人性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滇春好,韶景媚游人。
拾翠东郊风袅袅,采芳南浦水鳞鳞。能不忆滇春。
滇春好,百卉让山茶。
海上千株光照水,城西十里煖烘霞。能不忆滇花。
滇春好,翠袖拂云和。
雅淡梳妆堪入画,等闲言语胜听歌。能不忆滇娥。
滇春好,最忆海边楼。
渔火夜星明北渚,酒旗风影荡东流。早晚复同游。
名山近在城东道,隔年游兴今朝果。
不乘肩舆不跨马,病馀一试腰脚好。
山花含笑谷鸟啼,引人步步登天梯。
不知置身高几许,渐觉对面紫帽低。
半山亭子一回首,俯视孤城大于斗。
城中双塔笔露尖,城下长江一线走。
更行更高喜欲狂,眼底直欲穷蛮荒。
越王一去二千载,当年驻马知何方?
却寻裴公尸解处,烟霞古洞黄冠住。
炉香飘出石门来,时有游人占梦去。
神仙有无我不知,榕根小憩亦支颐。
一杯山茶解我渴,使我两腋清风吹。
更登绝顶望沧海,云涛浩渺家何在?
乘风我欲便东归,惆怅故乡人事改。
搔首峰头泪满巾,何时海底更扬尘?
朗吟飞下千峰去,故国江山愁杀人。
《清源山》【清·林朝崧】名山近在城东道,隔年游兴今朝果。不乘肩舆不跨马,病馀一试腰脚好。山花含笑谷鸟啼,引人步步登天梯。不知置身高几许,渐觉对面紫帽低。半山亭子一回首,俯视孤城大于斗。城中双塔笔露尖,城下长江一线走。更行更高喜欲狂,眼底直欲穷蛮荒。越王一去二千载,当年驻马知何方?却寻裴公尸解处,烟霞古洞黄冠住。炉香飘出石门来,时有游人占梦去。神仙有无我不知,榕根小憩亦支颐。一杯山茶解我渴,使我两腋清风吹。更登绝顶望沧海,云涛浩渺家何在?乘风我欲便东归,惆怅故乡人事改。搔首峰头泪满巾,何时海底更扬尘?朗吟飞下千峰去,故国江山愁杀人。
https://shici.929r.com/shici/xypnFauq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