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书昨岁渡江潮,蒿里惊闻引葬箫。
莫话对廷弘治日,杏园前伴已萧条。
远书昨岁渡江潮,蒿里惊闻引葬箫。
莫话对廷弘治日,杏园前伴已萧条。
这首挽词以哀婉之调,悼念亡友,情感深沉。首句“远书昨岁渡江潮”,描绘了友人去世的消息通过遥远的书信传来,如同潮水般涌来,既形象又富有画面感,暗示了消息的突然与沉重。次句“蒿里惊闻引葬箫”,蒿里,古代指墓地或阴间,这里借指友人安息之地。听到这个消息,人们在墓地吹起了葬礼的箫,箫声凄凉,渲染出哀伤的氛围。
“莫话对廷弘治日”一句,转而回忆与亡友共处的美好时光,提到“弘治”是明朝的一个年号,暗示两人曾共事于朝廷,共享过一段岁月。这句话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暗含着对友人离世的无奈和哀痛。
最后一句“杏园前伴已萧条”,杏园是古代科举考试后文人聚会的地方,此处可能象征着两人曾经共同参与的学术交流或友谊活动。如今,杏园前只剩下了萧条的景象,意味着亡友的离去使得这些往日的欢聚不再,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挽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背景的融入,展现了对亡友深切的怀念和哀悼之情,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悼念之作。
衡岳山本高,岂待奇幻徵。
天柱俨颅脊,祝融储真精。
七十二关节,节节含英灵。
神潜本无朕,化行互充盈。
有时作云雨,有时鼓风霆。
恍然明睿启,倏忽晦濛萦。
一日三时变,化机曷其停。
扩之育万物,肇资生以成。
三广联地轴,五岭交青冥。
元气时磅礴,太和自薰蒸。
肃拜轻千里,瓣香曷为情。
吾生素已祷,谅兹格明馨。
蒸湘江口合,古院辟江埏。
悬厓挺古木,栋宇撑云烟。
朱张昔嘉会,七日浑何言。
昌黎一过耳,勒石仍诗篇。
明明湛夫子,耋颐再腾骞。
予齿日以暮,愿言执前鞭。
嘤鸣和伐木,出谷拟乔迁。
吉仁二山长,两凤苞文鲜。
鸣阳与戢羽,无计远招延。
道左见棣杜,我心良忧煎。
且去探天柱,凌风蹑其巅。
漫与天者游,默默归玄玄。
盟鸥不管今何夜,鹤声露华偏警。
去烛听秋,钩帘坠叶,清绝吾庐人境。孤光照岭。
看如此江山,也堪乘兴。
柳下扁舟,故开图画放吟咏。
迎风一笑动竹,素心晨夕数,凉味同永。
镜底无尘,尊前有客,今古茫茫谁证。沧桑变景。
算佳日春秋,只传名胜。漫想髯仙,洞箫云外冷。
看人如此溪山,等闲消与填词老。
流尘换镜,天风吹籁,危阑自好。
南渡斜阳,东篱旧月,古今怀抱。
算承平去尽,笙歌梦里,浑昨日、非年少。
金粉旗亭谢了。剩伤心、紫霞凄调。
新绡故素,啼红泫碧,不成春笑。
湖水湖烟,余情分付,又随风渺。
望千秋、洒泪同时,怅断掩霜花稿。
琼箫汉苑。渐风意夜阑,繁星吹乱。
旧色馆娃,新曲霓裳,欢悰满。嵯峨碧落痴云倦。
便先约、楼前分散。彩鸾归后,当头乍省,素娥真面。
深眷。红罗翠笛,赋情处为展、冰奁教看。
瘴海闹尘,江驿多春,无人见。芳盟料理归闲院。
怅入梦、笙歌天远。似他不负春期,绛壶泪泫。
榴花笑客,旧梦冷船箫。
竹风动户,梅雨暗城,仙侣无聊。
清昼阑,炊黍熟、汀菰路绕。酒怀山意飘飘。到魂销。
村帘最好斜阳,江声换尽前朝。
长涧菖蒲自秀,休向尊前、问息寻消。人事渺。
听暮笛,飞梅翳丽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