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晋癸丑,禊帖至今家家有。
遗墨一纸出昭陵,摹本宇宙同不朽。
甲子循环十六周,甫近千岁未为久。
之字二十我谛观,谁绘此图誇妙手。
晋人之学吾能□,□以庄子为六经。
大同小异立议论,漆园遗意入兰亭。
七情静动应万事,一气聚散钟千形。
乐极必悲生必死,倏开忽阖风天萤。
岂不痛哉逸少语,畏怖生老病死苦。
掇拾释氏之绪馀,惴惴其慄有如许。
颜瓢致乐悲安在,曾箦临死生焉□。
短中求长断斯文,翰墨高名万万古。
永和九年晋癸丑,禊帖至今家家有。
遗墨一纸出昭陵,摹本宇宙同不朽。
甲子循环十六周,甫近千岁未为久。
之字二十我谛观,谁绘此图誇妙手。
晋人之学吾能□,□以庄子为六经。
大同小异立议论,漆园遗意入兰亭。
七情静动应万事,一气聚散钟千形。
乐极必悲生必死,倏开忽阖风天萤。
岂不痛哉逸少语,畏怖生老病死苦。
掇拾释氏之绪馀,惴惴其慄有如许。
颜瓢致乐悲安在,曾箦临死生焉□。
短中求长断斯文,翰墨高名万万古。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题禊帖图》。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永和九年晋癸丑,禊帖至今家家有。”开篇便以历史时序作为切入点,提到晋代的禊帖流传至今,每个家庭都能拥有,这显示了禊文化的普及与深远影响。
“遗墨一纸出昭陵,摹本宇宙同不朽。”诗人通过对古代书法家的赞美,表达了对艺术永恒价值的认同和追求。这里的“昭陵”指的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之墓,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甲子循环十六周,甫近千岁未为久。”作者借用干支纪年法,强调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长河,同时表达了对时间短暂性的感慨。
“之字二十我谛观,谁绘此图誇妙手。”诗人自称对书画艺术有深入的研究,并赞叹某位高明画家的技艺,认为其作品超凡脱俗。
“晋人之学吾能□,□以庄子为六经。”这里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认同,将庄子的哲思与六经相提并论,显示出深厚的学养。
“大同小异立议论,漆园遗意入兰亭。”诗人在此提出了一种学术讨论的态度,即在大同之中探索小异,以此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并且通过对古代园林文化的提及,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与人文精神的追求。
“七情静动应万事,一气聚散钟千形。”这一句流露出诗人的哲学思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遵循着一致的原理,同时也强调了情感和物质世界的复杂多变。
“乐极必悲生必死,倏开忽阖风天萤。”这两句通过对生命悲剧性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宇宙无穷的深刻感悟。
“岂不痛哉逸少语,畏怖生老病死苦。”作者借用古代哲人的言论,抒发了对于人生的悲观态度,并对生命中的种种苦难表示出同情和理解。
“掇拾释氏之绪馀,惴惴其慄有如许。”诗中此处提及佛教的教义,表达了诗人对宗教哲学的关注,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心态。
“颜瓢致乐悲安在,曾箦临死生焉□。”这两句通过古代圣人的典故,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达观天命的生活态度。
“短中求长断斯文,翰墨高名万万古。”结尾处,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艺术永恒价值的追求和信念,同时也展示了他个人的文学抱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扬帆向何处,插羽逐征东。
夷落人烟迥,王程鸟路通。
江流回涧底,山色聚闽中。
君去凋残后,应怜百越空。
蛾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北路迷。
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
出身天宝今年几,顽钝如锤命如纸。
作官不了却来归,还是杜陵一男子。
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游幸年。
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
玉林瑶雪满寒山,上升玄阁游绛烟。
平明羽卫朝万国,车马合沓溢四廛。
蒙恩每浴华池水,扈猎不蹂渭北田。
朝廷无事共欢燕,美人丝管从九天。
一朝铸鼎降龙驭,小臣髯绝不得去。
今来萧瑟万井空,唯见苍山起烟雾。
可怜蹭蹬失风波,仰天大叫无奈何。
弊裘羸马冻欲死,赖遇主人杯酒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