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寓京城陈孝子,昏夜击人误伤死。
雠家擒父入秋台,锻炼狱成将弃市。
孝子冤声如怒雷,杀人者我亲手为。
陈情伏阙献天子,勿刑臣父当刑儿。
天子临轩观奏札,念此误伤非故杀。
况能求死代亲身,特命充军饶重法。
古来孝行能动天,开平之行无一年。
重逢恩宥还乡里,不是皇天谁使然。
天意君恩须记取,刻骨铭心宜自许。
知君今日不忘亲,他日临危肯忘主。
侨寓京城陈孝子,昏夜击人误伤死。
雠家擒父入秋台,锻炼狱成将弃市。
孝子冤声如怒雷,杀人者我亲手为。
陈情伏阙献天子,勿刑臣父当刑儿。
天子临轩观奏札,念此误伤非故杀。
况能求死代亲身,特命充军饶重法。
古来孝行能动天,开平之行无一年。
重逢恩宥还乡里,不是皇天谁使然。
天意君恩须记取,刻骨铭心宜自许。
知君今日不忘亲,他日临危肯忘主。
这首诗《陈孝子》由明代诗人郑文康所作,通过描述一个孝子为了救父亲而误伤人的故事,展现了深沉的亲情与道德抉择的冲突,以及最终得到宽恕和赦免的情节。
诗中首先描绘了陈孝子在京城的困境,他的父亲被仇家捉拿入狱,面临死刑。陈孝子不顾一切,挺身而出,承认是自己误伤了人。他以悲愤的呼声,诉说自己的无辜,并请求皇帝宽恕父亲,愿意代替受刑。这一举动震撼了皇帝,他亲自审阅陈孝子的申诉,考虑到误伤并非故意,且陈孝子愿意牺牲自己,最终决定赦免陈孝子的父亲,而让陈孝子充军,减轻了对他的惩罚。
诗中赞扬了陈孝子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使得他不仅免于父亲的死刑,还能重新回到家乡。这不仅是对陈孝子个人品德的肯定,也是对古代孝道精神的颂扬。最后,诗人提醒陈孝子要铭记这份天意与君恩,表达出对孝子日后忠诚与感恩的期待。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古代社会对于孝行的高度评价,也体现了法律面前的人性关怀与道德考量,以及君主对于忠孝之道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