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深灯火,书声静掩关。
月中人易笑,竹下坐宜闲。
曲巷同幽壑,秋情在远山。
不教苔积寸,游屐未应还。
著述深灯火,书声静掩关。
月中人易笑,竹下坐宜闲。
曲巷同幽壑,秋情在远山。
不教苔积寸,游屐未应还。
此诗描绘了夜晚独自坐在室内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首句“著述深灯火”,点明了夜晚写作的场景,灯火映照下的专注与深思,营造出一种文人墨客深夜伏案的意境。接着,“书声静掩关”一句,以书声的静谧反衬出环境的宁静,同时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自我封闭的状态。
“月中人易笑,竹下坐宜闲”两句,将自然景色融入情感表达,月光下的笑声似乎更加轻盈,竹林中的静坐则显得格外悠然自得,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闲适心境。接下来,“曲巷同幽壑,秋情在远山”描绘了一幅深邃而富有诗意的画面,曲径通幽,与远处的山峦相呼应,透露出一种深远的情感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最后,“不教苔积寸,游屐未应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惜与不舍,即使时间流逝,也不会让苔藓在石上积累一寸,意味着他渴望长久地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不愿离去。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夜坐时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美好事物的深切感受,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对于自然、生活以及内心世界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
池上映秋光,登临爱夕阳。
镜中蒲柳色,衣上芰荷香。
听雨初留屐,当风一据床。
猗兰延客语,高菊以邻芳。
紫翠连山暝,晴阴隔水凉。
坐看人世小,仙驭白云乡。
高山不可至,景行良在兹。
彬彬七十子,乃幸生同时。
大道若河汉,微言辨渑淄。
安得游其间,北面质所疑。
循循善诱人,岂在多言辞。
末世骋私辩,徒令乱人思。
小言必破义,愚者长受欺。
一唱复百和,乱丝更棼之。
遂遗无穷祸,烈火及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