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族不当路,长年犹布衣。
苦吟天与性,直道世将非。
雁夜愁痴坐,渔乡老忆归。
为儒皆可立,自是拙时机。
三族不当路,长年犹布衣。
苦吟天与性,直道世将非。
雁夜愁痴坐,渔乡老忆归。
为儒皆可立,自是拙时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不满,以及对个人理想和社会正道的渴望。"三族不当路,长年犹布衣"描绘了一种被世俗所摒弃、不得志的状态,三族指的是家族中的父母兄弟,而不为世人接受则意味着诗人的才华未被赏识,长年的清贫生活更是对这种境遇的深刻写照。
"苦吟天与性"一句,显示了诗人对于自然法则和人类本性的沉思,这里的“苦吟”传达了一种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而“直道世将非”则表明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认为世界的运行与理想中的正道相去甚远。
"雁夜愁痴坐,渔乡老忆归"这两句通过描写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传递了诗人的乡愁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雁夜"指的是秋天大雁南迁之夜,这里借以表达心中的寂寞与孤独,而“渔乡老忆归”则是对远方家园的深切思念,渔人即渔夫,居住在水边的人们,这里的“渔乡”暗指故乡。
最后两句"为儒皆可立,自是拙时机"表达了诗人对于儒学(即孔孟之道)的认同和支持,同时也承认自己不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感到自己的才华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展现。"为儒皆可立"指的是儒家思想能够给予人们正确的行为准则,而"自是拙时机"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无奈和不适应。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矛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