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
岂不解决绝高飞碧云里,何为地上衔泥滓。
衔泥虽贱意有营,杏梁朝日巢欲成。
不见百鸟畏人林野宿,翻遭网罗俎其肉,未若衔泥入华屋。
燕衔泥,百鸟之智莫与齐。
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
岂不解决绝高飞碧云里,何为地上衔泥滓。
衔泥虽贱意有营,杏梁朝日巢欲成。
不见百鸟畏人林野宿,翻遭网罗俎其肉,未若衔泥入华屋。
燕衔泥,百鸟之智莫与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燕子在飞行中衔带着泥土,这不仅展示了燕子的辛勤劳作,也寓意着诗人对自由与囿禁状态的思考。燕子虽然在地上搜集建巢的材料,却能够翱翔于高空之中,而那些被网罗捕捉的百鸟,则失去了飞翔的自由。
"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 这几句生动地描绘了燕子的形象和声音,其间透露出诗人对燕子勤劳本能的观察与赞美。接着的"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 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循环、季节更迭的感慨,也暗示了时间流逝和生命不断的主题。
"岂不解决绝高飞碧云里,何为地上衔泥滓" 这两句诗则是对燕子命运的一种赞叹,它们虽然在地面上忙碌,但最终能够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这既是对燕子的写实,也是诗人内心对于追求高远志向的渴望。
"衔泥虽贱意有营,杏梁朝日巢欲成" 这里"衔泥"一词再次强调了燕子的勤劳,而"杏梁"则指燕子建巢的材料和过程。诗人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燕子不屈不挠、积极生活态度的赞赏。
最后两句"不见百鸟畏人林野宿,翻遭网罗俎其肉,未若衔泥入华屋。燕衔泥,百鸟之智莫与齐" 则是对自由和囿禁的一种隐喻。诗人通过燕子能够自由飞翔、建巢的形象,与那些被捕捉的百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于自由生灵的同情和赞美,以及对智慧与命运的深刻感悟。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精湛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还透露出了作者对于生命、自由和智慧主题的独到见解。
楼高应在月明边,目断西山万里天。
拟唤谪仙归贝阙,翻愁快马蹋琼田。
词锋易破孤虚阵,酒令难欺赏罚权。
放盏成空君莫叹,明年千里共婵娟。
长安北走彭原路,白苇黄茆列亭戍。
山形渐险溪水流,行人可肯回车去。
岂知中有古邠州,十里沙平水漫流。
雁飞蔽野葡萄晓,马放连云苜蓿秋。
次卿卧听朝鸡久,请试从来拨烦手。
未许相如喻蜀归,且看魏尚临边守。
杂花撩乱草鲜明,二月春风卷旆旌。
燕寝凝香无一事,乐哉饮酒莫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