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鹧鸪天·其十二元溪不见梅》
《鹧鸪天·其十二元溪不见梅》全文
宋 / 辛弃疾   形式: 词  词牌: 鹧鸪天

千丈清溪百步雷。柴门都向水边开。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日影来。

穿窈窕,历崔嵬。东林试问几时栽。

动摇意态虽多竹,点缀风流却少梅。

(0)
注释
千丈:形容溪流非常长。
清溪:清澈的小溪。
雷:比喻溪流声势大。
柴门:简陋的木门。
水边:靠近溪流的地方。
乱云:随意飘动的云彩。
炊烟:做饭产生的烟雾。
野水:野外的自然水域。
日影:太阳的影子。
窈窕:形容竹径曲折优美。
崔嵬:形容山势险峻。
东林:指东林寺。
几时栽:何时种植的。
意态:姿态和情态。
多竹:竹子很多。
点缀:装饰或增添。
风流:指风雅的情趣。
翻译
千丈清溪百步雷,柴门都向水边排。
纷乱的云彩带着炊烟飘散,野外的水流静悄悄地映着阳光。
竹径蜿蜒曲折,穿越高低起伏的山峦,东林寺你是在何时种植的呢?
虽然竹子摇曳生姿,但缺少梅花的点缀,风流韵味略显不足。
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田园景象。"千丈清溪百步雷"写出了溪流的清澈与宽阔,仿佛有雷鸣般的流水声,展现出溪流的活力。"柴门都向水边开"则描绘了村舍依水而建,生活气息浓厚。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日影来"两句,通过炊烟和日影的动态,进一步渲染了宁静而生动的画面,表现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共处。"穿窈窕,历崔嵬"描绘了溪流曲折蜿蜒,穿越山岭的壮观景色。

"东林试问几时栽"暗示了诗人对东林寺的向往,可能暗含对隐逸生活的想象。最后两句"动摇意态虽多竹,点缀风流却少梅"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遗憾的是在这样的美景中,梅花的踪迹不多,显得有些寂寞。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秀美风光,同时也寓含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
朝代:宋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生辰:1140-1207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猜你喜欢

和赵吉州三首·其三

今代庐陵牧,苍生属意深。

胸中丝补衮,肘后药成金。

仆自操齐瑟,公宜和舜琴。

篝灯精舍里,何日共论心。

(0)

和林太渊二首·其一

端人舌本钝如槌,自画村眉不入时。

门巷张罗宾客少,车轮生角仆夫悲。

共游洛下凋零尽,末向岩头付嘱谁。

为吾子师余岂敢,伊家元有大宗师。

(0)

参预陈公挽诗二首·其一

人叹摛毫妙,天知补衮忠。

力犹挽元气,身已御长风。

家谱侔洪氏,官称似范公。

独怜莼鲫奠,不得至苕中。

(0)

辛亥三月九日宿囊山

已买荒山卜毳藏,岂知来此借禅床。

傍人尽怪病摩诘,送客不嫌穷孟尝。

皓白群仙应笑老,昏花太乙谩分光。

何时邻里持牛酒,却贺先生返故乡。

(0)

身在一首

身在樵村钓濑行,秋豪不与市朝争。

目云嗜酒相绳急,谤到吟诗所犯轻。

沉水一铢销永昼,蠹书数叶伴残更。

闭门孤学无穷味,笑杀韩公接后生。

(0)

听蛙方君作八老诗效颦各赋一首内三题余四十年前已作遂不重说倡言别赋二题足成十老.老道

炼不成丹死不休,岂知岁月竟悠悠。

老于蒙叟仍黄馘,丑似弥明亦结喉。

尚隔蓬莱三万里,浪云椿树八千秋。

暮年却羡邻儿黠,阿母蟠桃也去偷。

(0)
诗词分类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诗人
陈方恪 李雯 许炯 金兆燕 李符 耿湋 释善珍 陈岩 陆震 瞿士雅 李延兴 石孝友 多隆阿 王吉昌 周麟之 释崇岳 周馨桂 朱晞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