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不成丹死不休,岂知岁月竟悠悠。
老于蒙叟仍黄馘,丑似弥明亦结喉。
尚隔蓬莱三万里,浪云椿树八千秋。
暮年却羡邻儿黠,阿母蟠桃也去偷。
炼不成丹死不休,岂知岁月竟悠悠。
老于蒙叟仍黄馘,丑似弥明亦结喉。
尚隔蓬莱三万里,浪云椿树八千秋。
暮年却羡邻儿黠,阿母蟠桃也去偷。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对于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感悟与无奈的情感流露。首句“炼不成丹死不休”表明了诗人对长生不老之道的执着追求,但这种追求似乎是无法达到的梦想,故而有“岂知岁月竟悠悠”的感慨,时间在无声中流逝,人的寿命有限。
接下来的两句“老于蒙叟仍黄馘,丑似弥明亦结喉”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年迈体弱的状态。这里的“蒙叟”指的是古代隐士蒙恬,“黄馘”则是形容老人的白发,而“丑似弥明”则是说即使夜晚(丑时)也像是黎明前的黑暗,暗喻诗人生命力气的衰退。至于“亦结喉”,则是在形象地表达诗人因年迈而引起的咽喉不适之苦。
再往后的两句“尚隔蓬莱三万里,浪云椿树八千秋”则是诗人对于仙境遥不可及的感慨。“蓬莱”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被描述为东海中的仙岛,是长生不老的地方。这里“尚隔蓬莱三万里”意味着即使诗人有追求长生的愿望,但距离那样的理想状态还有极远的距离。随后的“浪云椿树八千秋”则是在强调时间的浩瀚与个人生命的短暂。
末了两句“暮年却羡邻儿黠,阿母蟠桃也去偷”,诗人在老年时反而羡慕邻家的聪明孩子,而自己则像小孩一样去偷取母亲种植的蟠桃。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中简单乐趣的追求,也透露出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留恋。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一位老年诗人对于生命、时间、仙境以及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