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发望远山,一一粲可数。
幽人萌望心,便被山灵妒。
逡巡出神通,变化足惊怖。
初将兜罗绵,擘作霏微絮。
周遭裹世界,仰视失天宇。
高悬赤瑛盘,不计丈尺许。
下照空濛间,红光贯轻素。
中有人物影,纷纭竞来去。
亦各有所持,莫辨是何具。
犹嫌未奇怪,别出奇怪处。
珠立一路幢,瑶森四山树。
横空金桥梁,拔地玉窣堵。
骇目方谛观,捲地急收去。
恍疑刮眼膜,依旧认山路。
那知幻与真,不记梦兼寤。
神游峨眉山,诳俗笑佛祖。
笑诳却被诳,佛祖还笑汝。
明发望远山,一一粲可数。
幽人萌望心,便被山灵妒。
逡巡出神通,变化足惊怖。
初将兜罗绵,擘作霏微絮。
周遭裹世界,仰视失天宇。
高悬赤瑛盘,不计丈尺许。
下照空濛间,红光贯轻素。
中有人物影,纷纭竞来去。
亦各有所持,莫辨是何具。
犹嫌未奇怪,别出奇怪处。
珠立一路幢,瑶森四山树。
横空金桥梁,拔地玉窣堵。
骇目方谛观,捲地急收去。
恍疑刮眼膜,依旧认山路。
那知幻与真,不记梦兼寤。
神游峨眉山,诳俗笑佛祖。
笑诳却被诳,佛祖还笑汝。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奇幻的山景图。诗人以其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一处超自然的境界,其中山峦叠嶂,宛如仙境。"明发望远山,一一粲可数"开篇便展现了诗人对高远山峰的向往和描绘,每一个山峰都清晰可见,仿佛可以一一数过。
接着,"幽人萌望心,便被山灵妒"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片仙境的向往之情,而这种情感似乎招致了山中神灵的嫉妒。随后,"逡巡出神通,变化足惊怖"则写出了诗人在此奇幻景象中的心境,那种超自然的变化令人震惊而又感到恐惧。
诗人继续以细腻笔触描绘山中景致,如"初将兜罗绵,擘作霏微絮",山中云雾被比喻为轻柔的丝絮,这些景象笼罩着整个世界,使得诗人仰视时甚至看不见天空。"高悬赤瑛盘,不计丈尺许"则描绘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宏伟景观,仿佛是仙境中的宝盘,其规模无法用寻常的尺度衡量。
而下一句"下照空濛间,红光贯轻素"则写出了阳光穿透云雾,照耀在山中所形成的奇妙景象。紧接着的是"中有人物影,纷纭竞来去",诗人捕捉到了山中游走的人物影像,他们或许是仙人,或许是同样迷失于这幻境中的游者。
接下来的几句"亦各有所持,莫辨是何具。犹嫌未奇怪,别出奇怪处。珠立一路幢,瑶森四山树。横空金桥梁,拔地玉窣堵"则展现了更为奇异的景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携带物,但这些物件无法辨识;诗人似乎还不满足于眼前的奇观,还寻觅着更多的奇迹。山中出现了珠光璀璨的道路、瑶石组成的森林、横跨天际的金桥和拔地而起的玉殿。
最后几句"骇目方谛观,捲地急收去。恍疑刮眼膜,依旧认山路。那知幻与真,不记梦兼寤。神游峨眉山,诳俗笑佛祖。笑诳却被诳,佛祖还笑汝"则表达了诗人在这奇异景象面前的震惊与迷惘,以及对现实与幻境之间界限的探索。在最后,诗人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神游于峨眉山中,对世俗的迷信和佛祖的教诲都报以一笑,而这种笑容又似乎被这奇妙之地所诳惑。
整首诗通过对奇幻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与超自然、真实与幻想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体现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先春一日纪正元,熙号初更气候暄。
万象光随黄道毂,千官班凑紫宸门。
梅迎霁色来窗底,柳挽和风到水根。
但愿时平年事好,升湛有命不须论。
拂剑整装,光射紫霄,斗牛色寒。
大丈夫不作,儿曹离别,何须更唱,三叠阳关。
昼锦还乡,油幢佐幕,谁道青天行路难。
从今去,听声名焰焰,飞动岷山。征途少饮加餐。
要做取功名久远看。
卷长风吹醒,剑关云气,更须砥柱,三峡惊湍。
闻道槐庭,已登安石,此去须弹贡禹冠。
明年里,踏梅花有分,相见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