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留我宿,我亦似山僧。
香茗半瓯雪,寒齑一箸冰。
廊风响黄叶,壁雨暗青灯。
参透诗三昧,何须契一乘。
山僧留我宿,我亦似山僧。
香茗半瓯雪,寒齑一箸冰。
廊风响黄叶,壁雨暗青灯。
参透诗三昧,何须契一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山僧共宿的场景,展现了僧侣生活的简朴和清寂。首句“山僧留我宿”,开门见山,点出主题。诗人自比为“山僧”,暗示他心境淡泊,与僧人有共鸣。
“香茗半瓯雪”运用比喻,形容茶水清澈如雪,体现了僧人的待客之道,也反映出环境的宁静。而“寒齑一箸冰”则进一步刻画出僧人饮食的简单,连咸菜都带着冰凉,显示出僧舍生活的清寒。
“廊风响黄叶,壁雨暗青灯”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深沉的氛围。秋风吹过,落叶作响,夜雨滴在墙壁上的青灯下,显得格外寂静。这不仅是环境的写照,也是诗人内心心境的映射。
最后两句“参透诗三昧,何须契一乘”,诗人表达出自己已经领悟到诗歌的真谛,无需再寻求佛教的更高境界。这里的“诗三昧”指的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而“一乘”则指佛教中的唯一真理。诗人以禅意收束全诗,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僧人生活细节,传达出诗人超脱世俗的追求和对禅意的体悟。
少年有殊相,瓠白非臞儒。
三吴山水窟,见此紫凤雏。
家无儋石储,腹有万卷书。
陈编践刍狗,博具抵牧猪。
手持半段枪,伎痒始一呼。
倒海探龙颔,据地捋虎须。
有客持钧枢,大书表其闾。
盛事传不朽,画入荆溪图。
残夜不能寐,起登城上楼。
山衔半江月,风撼九天秋。
鹊已栖高柳,人犹棹小舟。
谁云群动息,渔子正垂钩。
孟母壮日家三迁,欻见季子联朝班。
因逢吾君鼓舜弦,不惜一邑荣参骞。
里门初接金花笺,争贺羊酒相摩肩。
不疑平反奉慈欢,寿逾九十留朱颜。
又逢吾君礼高年,太息加赐彭城田。
霞冠彩帔丽且闲,复贺羊酒欢如前。
四时觞客客满筵,绯衣侍立不笑言。
饮及二斗已醉眠,起作儿啼众欣然。
人间乐事到底偏,夫人此乐人人传。
忠臣孝子希两全,近代只数先生贤。
从予乞诗费雕镌,借君诗囊为君编,那知又有南陔篇。
西来一水护山城,突兀横江占小亭。
春尽浪花浮竹屋,夜深渔火乱沙汀。
支颐尘榻清无梦,隐几明窗醉有经。
扫洒待君还旧隐,却来相对守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