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忆南烹好,今朝放箸空。
短箱倾碎碧,纤指剥轻红。
腰折宜赊死,须长不疗穷。
吴儿方献纳,应与䱥鱼同。
久忆南烹好,今朝放箸空。
短箱倾碎碧,纤指剥轻红。
腰折宜赊死,须长不疗穷。
吴儿方献纳,应与䱥鱼同。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美味虾肴的深深怀念以及对未能品尝到虾的遗憾之情。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将虾的色、形、味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首句“久忆南烹好”,表达了诗人长久以来对南方烹饪技艺制作的虾肴的怀念。接着,“今朝放箸空”一句,点明了诗人今日未能如愿以偿,品尝到心心念念的虾肴,流露出一种失落感。
接下来的几句“短箱倾碎碧,纤指剥轻红”,运用形象的比喻,将虾的色泽和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绿色的虾壳如同破碎的碧玉,红色的虾肉则仿佛轻柔的红绸,细腻地展现了虾的诱人之处。
“腰折宜赊死,须长不疗穷”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虾的极度喜爱之情。诗人想象如果能吃到虾,即使身体折断也愿意,而长长的胡须则无法解决贫穷的问题,进一步强调了虾在诗人眼中的珍贵价值。
最后,“吴儿方献纳,应与䱥鱼同”两句,暗示了诗人对虾的喜爱可能与当地特产䱥鱼相提并论,表达了对虾肴的极高评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虾的色、形、味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真挚流露,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对美食的深切渴望与满足感之间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美食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厚情感。
结庐在南田,已辞城郭欢。
山水未幽深,拟谋泉石间。
野父导我行,同登谢家山。
缘溪入深窈,绝磴穷跻攀。
凭虚横鸟道,高回白云关。
下瞰飞瀑流,倚杖听潺湲。
良畴忽衍旷,阳坡冬不寒。
盘旋得幽谷,外密仍中宽。
松根有茯苓,竹本易成竿。
愿与同心人,筑茅栖烟峦。
去市十里许,尘氛无能干。
食力中无惭,傲然身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