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夜不能寐,起登城上楼。
山衔半江月,风撼九天秋。
鹊已栖高柳,人犹棹小舟。
谁云群动息,渔子正垂钩。
残夜不能寐,起登城上楼。
山衔半江月,风撼九天秋。
鹊已栖高柳,人犹棹小舟。
谁云群动息,渔子正垂钩。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夜登楼所见之景,充满了深沉与宁静之美。
首句“残夜不能寐,起登城上楼”,点明了时间背景——夜晚将尽未尽之时,诗人难以入眠,于是起身前往城楼上。这既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心境,也暗示了他对于外界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接着,“山衔半江月,风撼九天秋”两句,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夜色中的壮丽景象。山峰仿佛在咬着半轮江上的明月,而秋风则摇撼着九天之上的秋意,营造出一种既壮阔又静谧的氛围。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自然景观更加生动有趣。
“鹊已栖高柳,人犹棹小舟”则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和谐。喜鹊已经栖息在高高的柳树上,而水面上的小舟还在轻轻摇曳,似乎在诉说着夜晚的平静与安详。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夜晚的静谧与生命的和谐共存。
最后,“谁云群动息,渔子正垂钩”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活动的深刻理解。在人们普遍认为夜晚是万物休息之时,诗人却发现了渔夫仍在忙碌,垂钓于江中。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更蕴含了对生命不息、勤劳不懈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秋夜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
白月为心,朱绳比质,生平自负峨峨。
司空百鍊,绕指已无多。
到眼浓阴欲满,心忧矣、谣罢还歌。
细屈指,古来谁似,磨蝎说东坡。
茫茫无可语,朅来千缕,暗纬愁梭。
更溶溶漾漾,难剪如波。
可耐春光万里,尚寥落、卧盼庭柯。
问何日,盟烟狎水,鸥鹭媚渔蓑。
韶光难再,任绯桃开罢、黄鹂啼碎。
人世繁华谁占得,漫说吹箫都尉。
羯鼓三挝,螺卮百罚,依旧腾腾醉。
投竿抱瓮,妒君此愿先遂。
还想八斗才华,金锵玉戛,如听歌钟肆。
记得画堂红蜡暖,共瞰鱼羹鸠鲙。
鳄浦书遥,羊城梦断,但见盈车鬼。
屋梁明月,照人此际难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