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真知音,私奔司马氏。
阮籍真好色,邻家恸处子。
惟此真之中,邪正亦倍蓰。
然宁侧其冠,不必纳其履。
刑罚可失出,褒贬腌逼里。
历观史传中,竞艳每书此。
一时爱其才,春秋紊大旨。
且令炫才者,越礼有所指。
风俗自兹靡,责归作俑始。
文君真知音,私奔司马氏。
阮籍真好色,邻家恸处子。
惟此真之中,邪正亦倍蓰。
然宁侧其冠,不必纳其履。
刑罚可失出,褒贬腌逼里。
历观史传中,竞艳每书此。
一时爱其才,春秋紊大旨。
且令炫才者,越礼有所指。
风俗自兹靡,责归作俑始。
这首诗《读史》由清代诗人缪烜所作,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礼法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诗中提到“文君真知音,私奔司马氏”,借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强调了知音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挑战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接着,“阮籍真好色,邻家恸处子”则以阮籍的好色行为,以及他周围人对此的不同反应,反映了社会对于性欲的不同态度和道德评判标准。
“惟此真之中,邪正亦倍蓰”,这句话强调了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提醒人们要分辨是非,坚守正道。
“然宁侧其冠,不必纳其履”,意味着在面对不正之风时,人们应保持独立思考,不必盲目跟从,即使是在小节上也要坚持原则。
“刑罚可失出,褒贬腌逼里”,指出法律与道德评价有时会存在偏差,需要谨慎对待,避免因一概而论而造成不公平。
“历观史传中,竞艳每书此”,表明诗人通过阅读历史,发现其中不乏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这些见解值得被记录和传承。
“一时爱其才,春秋紊大旨”,批评了当时社会对个人才华的过分推崇,导致了对传统价值观的破坏,强调了道德与礼法的重要性。
“且令炫才者,越礼有所指”,进一步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对才华的过度追求,忽视了礼法的约束,从而引发了社会风气的败坏。
“风俗自兹靡,责归作俑始”,总结道这种风气的形成,责任在于那些率先打破常规的人,即“作俑者”,强调了个人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故事的解读,深入探讨了人性、道德、礼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
空留千丈危石,高出暮云端。
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插钓鱼竿。
肯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
驱驰一世人物,相与济时艰。
独委狂奴心事,未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
爽气动星斗,终古照林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