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泽物心,不计饱一吻。
中年厌道路,回首荒二顷。
有口不自糊,谁其识莘尹。
天子闵斯劳,祠官养闲冷。
庶人乃敢召,往役义唯谨。
两手不袖藏,扶犁遍畦畛。
云胡三百廛,正可一笑哂。
置之他勿问,乐此果何愠。
能敬师冀缺,弗治谢杨恽。
深思卤莽报,宁惮作劳悯。
拳拳畎亩志,尚愿国多稔。
长哦七月篇,知公非素隐。
平生泽物心,不计饱一吻。
中年厌道路,回首荒二顷。
有口不自糊,谁其识莘尹。
天子闵斯劳,祠官养闲冷。
庶人乃敢召,往役义唯谨。
两手不袖藏,扶犁遍畦畛。
云胡三百廛,正可一笑哂。
置之他勿问,乐此果何愠。
能敬师冀缺,弗治谢杨恽。
深思卤莽报,宁惮作劳悯。
拳拳畎亩志,尚愿国多稔。
长哦七月篇,知公非素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廖行之题于舅氏耕隐图的作品,表达了对舅氏勤劳耕作、淡泊名利的赞赏和对其高尚品德的敬仰。首句“平生泽物心”揭示了舅氏一生致力于帮助他人的心性,不求个人私利。接着写到中年时他厌倦了世俗道路,回归田园,耕耘荒地,表现出对简朴生活的选择。
“有口不自糊,谁其识莘尹”暗指舅氏虽然生活清贫,但他的贤德无人知晓,如同古代的莘尹一样默默无闻。天子体恤他的辛劳,让他担任祠官,过着清闲却略带寂寞的生活。然而,即使被征召服役,他也以谨慎的态度履行职责,双手不藏私,亲自耕田。
诗人认为三百间房屋的富足不足以形容舅氏的品格,他的行为值得一笑,而他对此毫不在意,乐在其中,没有怨言。诗人提到尊敬像师冀缺那样的人,而不效仿谢杨恽的轻浮,体现出舅氏深思熟虑、勤勉劳作的态度。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舅氏在田野中深深扎根的决心,希望国家五谷丰登,同时也流露出对舅氏隐居耕读生活的理解和尊重。整首诗赞美了舅氏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以及他对国家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