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崖传有虎,飞锡径登危。
衣槲纫枯叶,餐松嚼嫩枝。
病人求咒水,野老施庵基。
一夕缘何事,飘然失所之。
荒崖传有虎,飞锡径登危。
衣槲纫枯叶,餐松嚼嫩枝。
病人求咒水,野老施庵基。
一夕缘何事,飘然失所之。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僧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存状态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与淡然。"荒崖传有虎"一句设置了一个险峻而又神秘的环境背景,"飞锡径登危"则显示出僧人的胆识和对自然力的尊重。
接下来的两句"衣槲纫枯叶,餐松嚼嫩枝"展示了僧人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活状态。他们以山林中的枯叶为衣,以松树上的嫩枝为食,这种生存方式不仅体现出一种简单和纯净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物质欲望的淡泊。
"病人求咒水,野老施庵基"则描绘了僧人与山林中其他生命之间的关联。这里的“咒水”可能是指某种具有治疗效果的圣水,而“庵基”则是简单的住所。这两句展示了僧人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的关怀,以及他们在自然界中的和谐共处。
最后两句"一夕缘何事,飘然失所之"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诗人似乎在询问自己为何而来,又为何而去,但这种追问并没有带来任何确定的答案,反而是一种迷惘和解脱。这也许是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一种探索,也可能是对世俗羁绊的一种放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僧人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哲思。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造诣,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深远的人生思考。
千秋节当八月五,御楼卷帘看马舞。
黄衫玉带分两行,绣衣宫人击雷鼓。
梨园法曲凄且清,相传犹是隋家声。
宜春北院蛾眉小,初按新声未有名。
侍女焚香跪瑶席,更看真妃作生日。
恰值南方驿使来,旋采风枝露犹湿。
当时盛事人争传,荔枝香曲是新翻。
宫中行乐事亦秘,此曲不许人间闻。
马嵬梦断香尘息,满山荔子无人摘。
却归西内冷如冰,一听遗音泪空滴。
报本精禋自国南,先期清庙宿斋严。
层霄初扩同云霁,暖吹俄回海日暹。
十万军容冰作阵,九街鸳瓦玉为檐。
肃雍显相同元老,行庆均釐四海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