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千任所之,林林何处不生悲。
一枝竹杖知难带,万顷愁云依旧随。
定上鼎湖新鬼泣,旋归庾岭小儿嬉。
多年已是冰霜惯,莫畏寒边苦欲离。
世界三千任所之,林林何处不生悲。
一枝竹杖知难带,万顷愁云依旧随。
定上鼎湖新鬼泣,旋归庾岭小儿嬉。
多年已是冰霜惯,莫畏寒边苦欲离。
这首诗是明代僧人释函可的《自挽二首》其二,通过诗人自述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慨。
首句“世界三千任所之”,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将世界视为一个广阔的空间,暗示人生的渺小与世界的无限。接着“林林何处不生悲”一句,点出人生的悲苦无处不在,无论是繁华之地还是荒凉之处,都充满了哀伤和痛苦。
“一枝竹杖知难带,万顷愁云依旧随”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竹杖象征着人生的支撑与依靠,而“难带”则暗示了人生的不易与艰难;“万顷愁云”则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愁苦如同广阔的天空中弥漫的乌云,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这两句诗深刻揭示了人生的困境与挣扎。
“定上鼎湖新鬼泣,旋归庾岭小儿嬉”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生死之间的巨大反差。鼎湖,传说中龙升天的地方,此处比喻死亡;庾岭,则是生者的生活场景。新鬼泣与小儿嬉的对比,强烈地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生死无常的感慨。
最后,“多年已是冰霜惯,莫畏寒边苦欲离”两句,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依托,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多年的经历让他习惯了生活的艰难与寒冷,因此他告诫自己,不要畏惧即将到来的困难与挑战,要勇敢面对。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通过对人生悲欢离合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死、苦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哲学和超脱的人生态度。